什么工作可以不与人沟通,自由发挥?

口才训练 2023-01-04 14:56 编辑:admin 246阅读

一、什么工作可以不与人沟通,自由发挥?

电脑制作,做电商都不用与人沟通

艺术家,作家等,有创造性的工作

二、田汉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名优之死》、《关汉卿》、《谢瑶环》、《丽人行》等,有《关汉卿》。

1、《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名优之死》

《名优之死》中国3幕话剧。作者田汉。1927年首演。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 ,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

刘振声注重戏德、戏品,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并精心培育了小凤仙这样的后起之秀。但是小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却心猿意马,“不在玩艺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背叛了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戏剧事业。

刘振声贫病交加,忍受着恶势力的迫害,又眼见艺术被蹂躏、艺术人才被摧残,终于心力交瘁。作者通过艺术家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社会,同时写出了进取、抗争的力量。

3、《关汉卿》

该剧写于1958年,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4、《谢瑶环》

1961年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的历史剧,中国京剧院杜近芳首演。此剧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与一体,赏心悦目,光彩照人。 

此剧亦是中国京剧院(即中国国家京剧院)的看家戏,该院著名旦角演员李维康、陈淑芳、李胜素等先后将其搬上舞台。京剧名家关肃霜、云燕铭等也排演过此剧。

5、《丽人行》

《丽人行》是一部多幕剧,抗敌救亡演剧九队队长吕复、导演洪深、编剧田汉共同创造了它,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田汉将3个女性的命运有机地交织起来,借此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惨胜”之后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田汉

三、17世纪英国的代表艺术家有那些?风格如何?

建筑:

I.琼斯所设计的白厅、格林威治女王宫。

雕塑:

石工雕塑家E.皮尔斯为C.雷恩爵士做的巴洛克风格的半身像。

绘画:

英国的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来得晚,文艺复兴的精神还是由鲁本斯得之于提香、传之于凡・戴克、而后输入英国的;英国17世纪的绘画发展多是受外来画家影响。

W.多布森被查理一世叫做“我的英国的丁托列托”,无论在素描或色彩上他都未模仿凡・戴克、而是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但对人物性格的感受却是英国式的。

R.沃克基本模仿凡・戴克。

J.M.赖特是17世纪英国人中唯一的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士,是一个不会迎合宫廷需要的画家。

J.赖利是一个很能适应英国绅士性格的那种敏感和严谨的画家。

S.库珀改变了细密画的传统,获得了国际声誉,被称为“小凡・戴克”。他的细密画是画在精致的羊皮纸上的,一般只有2英寸大小,风格比前辈更潇洒,特别善于用光。他也擅长素描,灰色调子特别引人入胜。

其他:

17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是以散文著称的培根和英国革命和复辟时期的米尔顿.米尔顿的主要作品是《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现代餐饮艺术中,下午茶(afternoon tea)是一种源于英国17世纪时期的餐饮方式。它不仅是一种休闲习惯,更可以从中窥见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下午茶的发明者就是一位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DD安娜。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晚餐一般要到八点左右才开始,于是安娜就命自己的仆人在每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为自己准备一些红茶和点心。当她这么享用过之后,觉得非常不错,就开始邀请友人前来共享,于是“下午茶”便很快在英国的上流社会流行起来。

17世纪末的英国歌剧十分崇尚外来艺术,他们很乐意接受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艺术,而本国的歌剧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17世纪40年代,正值英国共和政体时代曾一度发动了“清教徒运动”,停办教会所属的音乐学校,许多教堂的音乐设施遭到破坏。这一运动也波及到了戏剧领域,舞台剧被禁演,但歌剧由于被看作是音乐会,因此可以悄悄地上演,那就是在路特兰剧院,仿照古代形式,用朗诵及音乐演出的《第一天的音乐会》。所谓古代形式,意指16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一般人士所用的宣叙调及古典音乐。促成此事的有威廉•载夫南特爵士,也许因为他在巴黎听过一些意大利式的歌剧,因为他在法国随跟随查理一世的皇后很久。但是这种所谓“第一天的音乐会”,只不过是一个试验,看看能否通过禁演普通话剧的当局这一关而已。载夫南特后来荣膺英国的桂冠诗人,《第二天的音乐会》剧本就是他写的,数月之后,载夫南特在英国演出了第一部歌剧《罗德之围》,剧中所用的对话,自始至终都是有音乐伴奏的,音乐部分是洛克、科尔曼、劳斯、库克、赫德森等作曲家执笔,这里面有宣叙调,但究竟是怎样的曲式,已难以查考。载夫南特曾说,宣叙调在其它国家虽大行其道,但在英国却没有它的地位。至1660年王室复辟,清教徒禁演舞台剧的禁令撤消了,歌剧可以光明正大地登台演出。许多剧院纷纷重新开业。在此以前正式歌剧只是偶尔演唱,也并非模仿意大利或法国式的古典神话为题材,都是有关民族利益的为主题,如《西班牙对秘鲁人的残酷与虐待》、《德拉克爵士的故事》等。由于英国歌剧的先天不足,虽有古老的音乐传统,但与意大利、法国相比,歌剧作曲家相当匮乏。而英国王室热衷于欧洲大陆方兴未艾的歌剧,他们宁可花钱邀请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赴英工作,也不关心和支持本国的歌剧创作,所以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在英国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17世纪末的英国歌剧终于度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远在中世纪,英国就产生了假面具舞会、哑剧等艺术形式。到17世纪初,假面剧作为贵族圈内的一种娱乐表演形式风行一时,即使在内战期间,假面剧仍活跃在上层社会交际场合。这一时期的假面剧中有包括宣叙调在内的独唱、重唱、合唱、舞曲和各种器乐曲,实际上是一种“准歌剧”的形式,但朗诵式的道白在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综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音乐戏剧体裁,在英国戏剧中居主导地位,16至17世纪之交的莎士比亚戏剧就具有这样的风格。当时著名的假面剧有1634年上演的《科马斯》和1653年上演的《丘比特与死亡》。1684年,约翰•布洛 (1649-1708年)的假面剧《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问世,这是英国第一部从头至尾都是演唱的田园歌剧,带有法国和意大利歌剧的明显痕迹。此剧的序曲和序幕是法国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则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和英语歌词的结合体,全剧音乐具有纯正浓烈的英国风格。

莎士比亚 - 米开朗其罗 - 拉菲尔 - 列奥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