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248 2025-05-01 04:02

一、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一、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条件。

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只有遵循音乐学科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离开音乐艺术形象进行空洞的说教,审美教育不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说服教育,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再辅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中就接受了教育,它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如我在教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启发学生重新编配动作,且歌且舞,以动激情,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结合点,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学生对国旗崇敬,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

二、适时恰当的抒发情感,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抒发。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

感的抒发、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中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课中,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乌龟,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学生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课前,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只有教师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情不自禁地融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歌曲的旋律、节奏、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使学生在感受表现和再创作中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欢声打动自己。

二、如何把握歌唱的情感表达

歌唱艺术,说到底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它的成功主要在于歌唱者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运用动听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也体会到这种情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笔者在序言中点明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即歌唱情感的概念和其对于歌唱的重要性。而正文,本人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声乐与教学实践的体会,主要从乐句的分句、呼吸安排,速度节奏,音色与力度,音符、休止符的准确性,自由性等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歌唱情感表达的训练方式方法。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应该传递这样的美,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撞击,而音乐就是我们之间的桥梁。

三、怎样在演奏时将音乐的情感表现到位

代入喽,做什么事情都一样,用心去做,用心去感受。我不知道你用什么演奏,也不知道你演奏的是什么样的音乐。但是每种乐器都有特点,每种音乐都有不同的情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境,融入,然后通过演奏表达出来,就是这样

四、音乐歌曲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这个属于作曲范畴中的歌曲做法 想表达作者内心感情 从音符到节奏都要更改 ~比如 命运 对命运的抗争 前面用了3连音 向命运大门叩响

还有表达忧伤的感情用小三度和弦起事 坚毅果敢用大三度和弦起式 这你起码要看看些歌曲写作手法

五、音乐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的?

对于音乐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的这一问题,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音乐不过是通过人的感知觉影响情绪,由此影响人的心理罢了。

六、如何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天真稚嫩、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好模仿,有较强的敏感性,他们正处于智力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要从音乐起步,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在音乐活动中开发孩子智力,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合作、探索和进取精神。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音乐是最有感情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使音乐的情感和形式获得有机统一。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使幼儿既能得到情感的陶冶,又能获得形式技巧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如在教唱《粉刷匠》这首歌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音乐娃娃”的家,娃娃家里每天都能传出奇妙动听的音乐,让幼儿认真地倾听,在节奏方面作出反应(读或拍),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歌曲中描绘了粉刷匠劳动时的愉快情景,我就用多媒体将这一情景再现出来,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幼儿模仿“粉刷匠”,从粉刷匠的动作中提取不同的节奏。使幼儿在模仿角色的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理解歌曲、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音乐教学中图片的展示、场景的布置、游戏的开展,都是一种情境创设,这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可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发挥,并能积极参与活动。我们可用音乐来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来园时,教室里播放柔美舒缓的音乐,迎接幼儿进入安静舒适的活动环境;午餐时,播放轻松舒展的音乐,使幼儿的身心放松下来,在音乐声中愉快就餐;午睡前播放“摇篮曲”,陪伴着幼儿进入甜甜的梦乡;起床后播放节奏欢快活泼的音乐,提高幼儿的兴奋度,以便精神充沛地迎接下午的活动。

充分利用音乐游戏活动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音乐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的特点是“玩”。我们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并能根据这些变化作出反应,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让幼儿感到音乐课是非常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活动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往往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就要根据孩子好动和喜欢游戏的特点,将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化抽象的音乐知识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轻轻松松地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唱歌曲《小蚂蚁避雨》中,我轮流让幼儿扮演小蚂蚁和小蘑菇,通过声音的轻、重、缓、快和表情、动作的变化,引领着幼儿自然、准确地进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感情真挚地演唱歌曲,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无穷乐趣。

把歌曲学习融于故事中

幼儿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把歌曲内容编成故事,边讲故事边让幼儿学习歌曲。这样会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掌握所学音乐知识。如我结合歌曲《小花猫》编了一段故事:一只漂亮的小花猫从远处慢慢地走来,它嘴里唱着“喵喵喵,喵喵喵”,这时,小猫忽然发现一只老鼠在偷吃东西,于是轻手轻脚地走近老鼠,突然一跃,小猫抓住了老鼠,“喵——”小猫高兴地唱了起来。教学中,我边讲故事边教唱歌曲,前两小节唱得轻松自然,第三小节唱得短促跳跃,声音富有弹性。而第四小节唱得饱满激动,表现出小猫抓到老鼠的喜悦心情。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很好玩,因此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又如在教学歌曲《小猴子》时,我根据歌词内容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感有趣的画面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学习热情。在幼儿学会了歌曲后,我又拿出一个小猴子的头饰随着歌曲忘情地讲述、表演,小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教师惟妙惟肖的演绎,把孩子们带进了歌词、故事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了音乐形象的强烈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表演起来。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感受到的将不仅仅是歌曲的动听、心情的愉悦,更会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