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真的很爱说叠词,叠词是四川话的灵魂,为什么四川话里叠字特别多?
四川话中的叠字是非常多的,这也是大部分外地人对于四川人的印象。有网友认为四川人可能在卖萌,所以就会在说词语的时候将最后一个字重复一下,比如说瓜子壳壳、瓜兮兮。其实根本就不是在卖萌,只是想把意思给进行加重,让听者可以更加的明白。比如说在吵架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地的去强调一些字词,不仅会更加的生动形象,还可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给表达出来,同时还能把听者的注意力给吸引过去。
地区的方言的特色是各具不同的,比如说东北地区的方言就比较的豪爽,让你听见就能够感受到。而有一些地区的方言是比较凶的,但他们讲话的语气却很软,所以就与语言形成了反差。如果你在这个地方生活的时间比较的长,就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让你说话的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不过如果你从小就没有在这里生活,对于自己家乡的方言很熟悉,也不会再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了。
叠字能够反映出四川方言的独特特点,并且还能够形成一种主观上的认知,让你在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就不自觉的去关注他们所说的话,从而会忘却自己的某一些目的。特别是你是一位北方人,如果和新一代的四川人吵架,他们就会以很软的声音将自己心中的话给说出来。这些话并不是很好听的话,反而是骂人的,但由于语气不一样,所以你也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与最初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也算得上是四川的一种方言。
有众多网友认为这种方言很好听,也会在说话的时候去下意识的模仿,但有的时候却显得很突兀。只有真的把叠字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才会在说的时候不经思考,不会显得很生硬。
四川人非常喜欢说叠词,认为这样很亲切。叠词被称为是四川话的灵魂,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韵味。孩子想要跟妈妈表示的亲切一些,便会选择在生活当中说一些叠词。假如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孩子的辨别能力可能会变得非常弱。面对事情时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更不知道该怎么去辨别。说叠词时得对孩子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不能让去上学的时候还被此类话给困扰。
不同地方的语言都会各有特色,听起来会觉得十分不一样。语言输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发音,那在这个时候便会决定了别人会怎么理解。说话时父母最好不要让孩子带着叠词,很有可能让孩子变得十分娘。假如一个男生在平常生活当中跟人交流都是说这种话的话,别人会觉得他十分做作。可以对当地特色语言进行一个调整,只要让孩子很好的理解就行。
不仅是语言有所不同,而且部分地区餐饮的烹饪手法也很奇怪。街上的火锅吃起来永远都是不一样的口味,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去接受。除了典型的牛油火锅以外,还会出现清油火锅。吃东西的时候当然是越辣越上头,一般人可能还接受不了。在各个县城当中虽然都有火锅店,但辣的口味是能够进行中和的。去成都得准备充足的水才能吃火锅,否则的话辣的会让自己喘不过气。
总的来说叠词的含义特别多,不理解的话千万不要跟别人争吵起来。两个人可以选择互相解释,那样才能够将误会给解除。一般四川的人说的都是方言,说快了之后根本就听不清是什么意思。在这时可以进行一个细心的询问,别人会愿用普通话给你解释。不要去误以为是另外一层意思,那样性质就会变得不一样。
四川话里叠字特别的多,是因为他们在日常中想要着重的强调一件事情,或者是表达一种情感所以才那样说。
因为那是他们当地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方言的说话模式,所以叠词特别的多。
可能是这样的说话方式能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且能够和其他的物品进行更好的区分,并且能够让人们听起来比较可爱一点。
四川话常用口语搞笑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如:整顿方便面。幺: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1、整:用途广泛的动词。如:整了顿方便面。
2、幺: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3、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
4、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
5、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6、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7、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8、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
9、铲铲: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
四川话
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四川话发源于古巴蜀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的词汇。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