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和美术教育怎样结合?为什么说两者不宜分立?

口才训练 2023-09-22 22:00 编辑:admin 186阅读

一、语言教育和美术教育怎样结合?为什么说两者不宜分立?

美术是物象表达,语言也是物象表达,所以语言与美术不可分立。

虽说语言可以表达更深刻的思想,但美术可以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

因此,初级美术教育都是以语言做引导的,比如:孩子喜欢小狗,那就教孩子画小狗,然后教给孩子小狗怎么叫,行为习惯等等。这就是结合。

接着往下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人人小时候都会画画,都喜欢画画……往深了说,那叫思维,往浅了说,就是本能,天生就会,语言需要学,绘画,不需要学习。

二、如何领会指南中关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论述?

想要领会关于儿童前儿童艺术节教育,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儿童节的时候大家小朋友都会展示,自己才能培养兴趣爱好。

三、什么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即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1)这里有两个名词必须了解:一是学龄前儿童(即6岁以下,2岁半以上),二是学前儿童,经常被称为学龄前儿童或都是临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但实际是6岁以上(即包括学龄前).

(2)所谓的学前语言儿童教育是指在上小学一年级前,对儿童进行的基本基本语言训练,包括:儿童基本需要的表达(如饿了,痛了,不舒服了,等等)、日常交流的理解和表达(如能够理解大小的常用口语,通过自己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儿童自己的思想,等等)。

(3)由于儿童语言中枢的快速发育是在2岁-2岁半左右开始,所以在2岁之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一些,过了2岁半后,你会发现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

(4)“语言训练”原来是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儿童某种疾病所致的语言障碍(如自闭症儿童、某种不明原因所致的儿童语言障碍等),但由于对儿童的重视,目前“语言训练”已经成为了“学前儿童教育”主要是因为学前教育的一种热门训练课程,很多儿童教育机构也就看准了这里的商机。如果是正确的语言教育,是儿童语言的早期开发是有好处的。

四、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正确的儿童语言观是什么?

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教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或是了解的不深刻。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孩子为本的新型的儿童观。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教师则要灵活地扮演好活动中的多种角色,变主角为配角,变演员为导演,成为一个快乐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了解儿童所需、所想,走进他们的心里,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探索正确的儿童观,并用它来修正幼教实践时,注意把握四点:

一、通过分析儿童行为表现来寻找教育者的责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多能的操作者。他们能够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经过成人的鼓励和训练,孩子能够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服、穿鞋袜、系鞋带、扣扣子、带手套。可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爸妈心中的小太阳,很多孩子能做的事情都被长辈包办了,以至于上了幼儿园穿衣裤、系鞋带这类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我园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这一情况,在取得家长配合后,我们开展了灵巧小手动一动、比一比谁叠被子最好看等主题活动,开展了编辫子、给宝宝穿衣服等游戏活动,通过练习一双双小手真的很能干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真能做了。由此我感到:正确的儿童观应首先树立在被扣上许多帽子的儿童的正确态度上,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和一些自由自在的尝试。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不断地寻求自己的责任和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教师所掌握的理论上的儿童观才能获得最初的教育和实践价值。

二、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知识

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儿童观的核心内容。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行为规律。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对新事物有极高的兴趣。教师不能代替孩子的感知、代替孩子观察、分析、思考。教师只能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分析思考。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好环境,投放所需的材料,引导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学习,帮助孩子建构知识。科学活动认识沉浮,我请孩子每人拿一样东西,到乐园的戏水池做实验,让他们分组把物体放在水里,请孩子说出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说了出来。这时一位孩子说:老师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它是铁做的?面对孩子的提问,我拿出准备好的铁块和轮船模型来。让孩子观察后说出铁块和轮船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铁块和轮船模型的相同点:两样东西都是铁。不同点是:大小不同,铁是实心的,轮船是空心的,铁的面积小,轮船的面积大,听着孩子们的总结我非常兴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就是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性。长期以来,好孩子的标准是文文静静,不惹事生非,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有些教师也往往试图把个性与此相悖的孩子纳入这样的模式和轨道,久而久之,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注意到这点。如课堂上,有些孩子敢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对问题的解答出乎意料,不按老师拟定的步骤程序去开展角色游戏和创造游戏,而是重新自己组织面对这些似乎与老师唱对台戏的回答、做法,我们不但要及时肯定、引导,还应大力倡导,旨在发展其个性中的创新意向和独立性。在逛超市、小小擂台赛、我是交通警察等游戏活动是孩子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开展游戏,有些简单的道具也是孩子自己准备的。游戏秩序非常地好,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发挥,还真有点今天我当家的感觉。

尊重理解幼儿,发展其良好个性,还应包括:教师要善于从坏事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幼儿在移动花盆,便把他喊道一旁,他赶忙申辩:我不是玩花盆,我在找蚯蚓。孩子的话给我以启示,表面的坏事却蕴含了孩子难能可贵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因此,在教育他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好的一面。不然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善于运用纵向比较激励儿童的成长

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往往这样评价孩子:这么简单的歌还没学会,看佳佳唱得多好。你这是画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看看李敏画得多好!诚然把集体中个体与个体进行横向比较,以此激励,鞭策孩子,这种指导思想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评价方法。因为每位孩子都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发展的前提。

班上有位孩子,表达能力较差,很少主动发言。但在欣赏散文《春雨》这一课时,他竟主动发言,说出了多处春天的美景,尽管与其它孩子比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自己教育教学方法,树立以幼儿为本新型儿童观,低下身来与孩子一同成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