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269 2024-04-24 18:27

一、《孙权劝学》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1、对话(语言描写).本文主要写孙权的善于劝学和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2、侧面描写.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议论”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证明.

二、孙权劝学中孙权怎样劝学?

孙权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告诉吕蒙自己的事务也特别多,但是还是一直坚持读书。并且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吕蒙学习的方法、目的和作用。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激励吕蒙用心学习。

三、《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学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回答:卿今当涂掌事。

如果没要求用原文回答就把句子翻译了再加点自己理解。

四、孙权劝学劝学原因?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

孙权劝学孙权是孙权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告诉吕蒙自己的事务也特别多,但是还是一直坚持读书。并且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吕蒙学习的方法、目的和作用。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五、孙权劝学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孙权劝学的过程: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六、孙权劝学为什么叫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的意思: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扩展资料: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年轻有为,识机谋、善用人,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但他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劝人学习的事却不常为人提起。

孙权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当政以后,更是如此。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涯中,坚持攻读《诗》、《书》、《春秋》以及各家的多种兵法,在学习中“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手下有吕蒙和蒋钦两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但他们文化水平低,又不喜欢学习。为此,孙权深引以为忧。吕蒙当上大将后,孙权专门找到他谈学习,劝他多读书。吕蒙却以“军中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来推脱。

孙权道:“你说军务繁忙,跟我相比谁更忙呢?我自当政以后,挤时间通读了各国的历史和各家的兵书,感到学习受益匪浅。

而你天资聪慧,坚持学习必有大的收获,为什么要放弃学习呢?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帝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仍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自己勉励呢?”

孙权一番话,使“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至后来,鲁肃到陆口去检查军务,问到当前的形势和作战方案时,吕蒙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使鲁肃大吃一惊。

他拍着吕蒙的背说:“我只说大弟你仅有武略而已,今天看来,你的学识也很渊博,已不是过去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啊”。

七、孙权劝学的劝学方式是什么?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现身说法。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白话文: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孙权劝学的语言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白话文: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一、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二、语言特色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八、孙权劝学中孙权为什么劝学?

孙权劝学中孙权因“卿(吕蒙)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所以劝学。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九、孙权劝学的道理

孙权劝学的道理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也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在中国古代,劝学往往被视为一种对道德伦理和人格修养的培养。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权,他提出了一些关于劝学的道理,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1. 学习是持续进步的关键

孙权认为,学习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关键。他强调对于政治家和军事家来说,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从而取得成功。

孙权在他的《劝学篇》中写道:“无论贵贱,学无止境。”他指出,不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都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孙权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他的意思是说,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理解。只有把心、眼和口都用到学习上,才能够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将其应用于实践。

2. 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成果的标尺

孙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他提出了“以学为本,以用为先”的观点,强调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尺。

他在《劝学篇》中指出:“功名本在应用,不在读书。读书一时,用之终身。”他的意思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孙权还提出了“后有功者,先立项焉”这一观点。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理论知识的含义。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品德修养与学识齐头并进

孙权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品德修养与学识的齐头并进。他认为,只有在品德和学识的双重培养下,一个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他在《劝学篇》中写道:“制意于中国,加修于身。”他的意思是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意志和价值观。只有具备正确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此外,孙权还特别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学识多么渊博,若没有诚信,就是无法取信于人的。他在书中写道:“学识坦荡则人信。”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兢兢业业地学习,不骄不躁,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4. 推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孙权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拘一格,才能够拥有全面发展的素质。

在《劝学篇》中,孙权写道:“修养之者,滋润之也。万法归始而求同,万物交而不相害。”他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种修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追求广博的涉猎。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孙权还强调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虚心求教,善于思考。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够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结语

孙权的劝学篇提出了一些关于劝学的道理,这些道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培养品德修养和学识并进的能力,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应用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十、孙权劝学是什么短语?

答:孙权劝学是主谓短语。孙权名词做主语表明谁的问题,劝学动宾短语微谓语部分,回答主语孙权怎么样的间题。这个短语主谓搭配得当,符合汉语用语习惯。主谓短语就是由主谓两部分组成,主语表示什么谁,谓语回答主语怎么样,所以判其为主谓短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