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东尼奥尼三部曲?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分别是《奇遇》、《夜》、《烛》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现代爱情」三部曲就是表达“疏离”的意向,这种“疏离”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无法沟通和相互认识,安东尼奥尼只不过要让你看到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虚无。这就是极致的忧伤,残酷至极。
二、安东尼奥尼1972年电影?
1972年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执导纪录片《中国》。
《中国》是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纪录电影,于1972年12月在美国首映。
该片由三部分组成,记录了1972年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剧情简介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带领摄制组在北京对一些场景捕捉,有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王府井,有中国政府安排的参加小学可见课间活动、医院的针灸生产、工厂的工人家庭生活、生产合作社的状况等。
安东尼奥尼被安排去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集体农庄,古城苏州和南京,但他却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随意观察的中国人的面孔上。
摄制组一行人来到上海进行短暂观察,从街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从新建的居民楼到殖民地时期的滚地龙,从茶馆到大工厂,从外滩到黄浦江上的船户。
三、安东尼奥尼名词解释?
安东尼奥尼:
定性: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
生平作品:创作高潮是他的中期作品,包括“三步曲”《奇遇》、《夜》和《蚀》,以及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红色的沙漠》,后期拍摄了第一部自己获得国际性商业成功的影片《放大》。
特色:①他的作品侧重于表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不能交流,不能沟通的地狱般的存在状态”,突出表现了冷漠、绝望、无奈和苦涩。②表现了现代意大利中产阶层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的变化,成功地揭示了他们空虚冷漠的内心世界。③他的影片被称作是“无情节”的,而且大量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特别是大自然景象和建筑物的稳定来反衬人物情感的易变。④但他后期作品的内容风格比较庞杂,立意于观察外部物质世界的现象,但未获积极效果。
意义评价:他的影片在采用新颖独到的结构与手法解剖现代社会时,曾起到过重要作用,为西方现代电影开拓了一条新路
四、人类对长城的情感?
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1、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2、(1)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
五、人类对草原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扩展资料: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六、人类细腻情感有哪些?
、柔情似水:形容像水一样温柔细腻。
2、多愁善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3、满心欢喜:形容非常欢喜的样子。
4、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心潮起伏: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6、心事重重:形容心里有很多顾虑放不下。情绪极不稳定,一眼让人就能看出来
七、人类是情感文明吗?
文明没有情感一说,文明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属于科技文明,涵盖在物质文明之中,更早期的远古神话时代属于修炼文明,涵盖在精神文明之中。
物质文明以发展外物假借外力为本,精神文明以进化自身依靠内力为本。
八、人类共有多少种情感?
在我看来,人类的基本情感是指不需要别人来讲解和示范就能拥有的情感,是生来就具备的,不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我认为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开心、难过、生气、失望、同情、感激六种。
以我自己为例,很多事都能让我开心,这是不需要别人来教我的。看见一朵漂亮的野花我会很开心,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我会很开心,吃到了美味的食物我会很开心,买到了心爱的衣服我会很开心,捡到钱我会很开心,所有的好事情都能让我开心起来。开心很简单,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情感,不需要任何人来教。
九、安东尼奥尼为什么受到批判?
批判的原因,抹黑中国。
1974年,中国曾经猛烈批判过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在当时,这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政治事件。
许多年之后,安东尼奥尼访华拍片的过程逐渐披露,使我们对于事件内情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对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更要放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大背景之下。
十、安东尼奥尼《放大》的影片特点?
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对现代生活元素的表现、简洁畅快的镜头语言,以及充满悬念的叙事都十分见功力 南方网讯 片名:Blowup 放大/春光外泻 导演:安东尼奥尼 主演:大卫·海明斯、温尼莎·瑞德格雷夫 简介: 这部根据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主要情节像是一个简单的侦探故事,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某一天他在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对似乎是热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影片在此似乎是在探讨一系列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性质,社会现实和正在日渐发展的工艺技术水平的关系等等,这些题目在现代工业遭到怀疑的60年代正是最重要的社会和哲学论题。现代都市(伦敦)年轻人颓废的生活为他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基础和理想背景。 影片中的一个主要段落是简第一次进入托马斯的工作室,当时她为了得到那些底片而竭力勾引这名摄影师。这一段落展示了导演的一贯风格,戏剧情节在从容不迫地缓慢发展着,极简的对白、长时间的静默营造着令人窒息的氛围。摄影工作室里鲜明而对比强烈的色彩似乎被神奇地变得柔和了,并受到出色的控制,从而赋予这个场面以一种近乎黑白两色的现实主义色调。在通过构图和视觉结构来揭示潜在的含义和大多数对白地弦外之音方面,只有少数导演能够像安东尼奥尼那样出色。正像他以前在《奇遇》、《夜》、《蚀》以及《红色沙漠》中所呈现出来的一样,《放大》以少量的对白成功的塑造了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并暗示他们之间的性的冲突。 这部影片中,外部世界作为人物内心世界变化、自省和自我检视的一个动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影片中引发事件的照片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因素,在影片结尾处,一群嬉皮士在网球场上打着并不存在的网球,而画外音却传来撞击声,托马斯“捡起”这个“网球”“扔回去”的动作代表了一直以“物质眼睛”看世界的摄影师终于认同了“精神的目光”。强调人物所处的物质环境一直是安东尼奥尼作品的特色,精心设计的镜头构图和用色对于影片的主题有很精到的揭示作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精心构造、含义无穷的句子。 《放大》的中心主题放在了创作自发性与艺术真实之间的问题和艺术家在技术大发展的社会中的作用问题,,这种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显然并不属于安东尼奥尼一贯的揭示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世界的主题范围之内,但影片在风格上仍然体现出他作品的很多特征,成为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品。 评论: 《放大》其实是安东尼奥尼创作上面临转折的一部作品,同先前的《蚀》《奇遇》等相比,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人与人间不可交流的疏离主题的一贯探索,以及对中产阶级中不处在的孤独状态的描述,在影象和镜头运用上也不见了以往常见的空镜头及长镜头,代之以的是安氏对60年代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关照,并以轻快的视觉推进去解读现代生活。这部影片却成为了安氏唯一的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如果撇去英语对白的因素,不难发现影片中对整个时代的真实刻画。 写实与荒诞 与任何一部安氏的现代电影作品一样,观看《放大》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观影经验。在影片的前27分钟内,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叙事主线,街道上,摄影棚里杂乱无章的琐碎细节描写代替了情节发展。然后突如其来的公园事件作为一个类似侦探片情节的开始,推动托马斯去寻找事实的真相。安东尼奥尼用了15分钟的时间去描写托马斯不断地放大照片的细节,最后这个似乎是影片主线的情节又以尸体的不翼而飞而不了了之。由迷惑开始,又以另一个迷惑结束,安东尼奥尼以破碎的故事,细节的堆砌,轻易地颠覆了传统的电影情节结构。在高度的细节写实同时,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又添加了以往十分少见的荒诞成分,托马斯在古董店买下的螺旋浆,街角深处的摇滚乐演出,影片末尾无声的网球比赛,使影片超越了生活的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这种虚拟的真实迥异于费里尼的心理银幕化,而更似于荒诞派戏剧的本质,用荒诞不经的形式去捕捉与呈示隐藏在现实中的荒谬。 关于主题 就影片阐述的主题而言,与其说是现实的不可知论的哲学命题的话,不如把它看作安氏继三部曲和《红色沙漠》后,对现代文明的又一次的悲观质疑。影片的背景放在60年代的伦敦,托马斯为了拿到一手的素材,不惜混进平民窟,而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俨然又是一个傲慢的指挥者,纠缠于众多美女之中,不厌其烦却又无力脱身,安东尼奥尼很有耐心地记录了托马斯的一言一行,也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一个空虚的人物典型。作为一个摄影师,托马斯试图用现代的科技去征服一切,声称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确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在性和事业方面上的。然而在一次次地影像放大过程中,托马斯逐渐地迷失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当他认识到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时,最终的结果是他拿起了那个莫须有的网球,接受了世界对他的改变。加之以影片中始终出现的到处游荡的学生,疯狂激烈的摇滚乐,为了出名而不惜代价的模特儿,沉迷于毒品的出版商,安东尼奥尼抽取了60年代的许多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种种表面的狂热,信仰的沦丧,以及身处其中人的无力感。 物质环境 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在很多时候客观的物质环境起着主宰作用。一开始在高耸的建筑下穿梭游荡的嘻皮学生,典型的安氏镜头下的现代城市影象。封闭的摄影棚内,托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与模特之间只有命令没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块块的玻璃前模特儿成了托马斯眼中的现代装置品。留声机中放出的轻松的爵士乐曲是一种时髦背后的虚空。昏暗的冲映室里是托马斯营造的虚幻世界。空空荡荡的公园,给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觉,在这里表面的唧唧我我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为可怕的谋杀。作为时代特征的摇滚乐演出在安东尼奥尼的眼中成为了面无表情的观众和砸吉他的乐手,在演出现场被哄抢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转眼却成了无人理睬的垃圾,安东尼奥尼冷眼旁观了被狂热所蒙蔽的时尚游戏。 《放大》和《扎布里斯基角》是安东尼奥尼走出意大利后,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土地上进行艺术风格上不断求索的结果。在《蚀》中,他已把类似题材的作品推向了一个极至,无法超越自己的他,在《红色沙漠》之后,试图创造另一种途径去解构现代生活 虽然其影片一贯地保持了对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的绝望,但两部影片更大意义在于对现代主义电影的贡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