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是是什么?

217 2025-04-01 03:32

一、命运是是什么?

所谓的命运是无能的人不求上进的借口,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命运,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在按照自然规律所主观能动创造出来的。相信自己相信科学,不要被迷信的华丽外表所迷惑。

那些算命的人既然知道每个人有自己的命运,那他为什么还每天拿个老八卦图“流浪街头”呢?如果有命运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我们自己的命运向前发展,何必再麻烦他们来指点呢!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你把命运的真谛 给了别人那你只能相信我们的命运是天注定的!

当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首先就默认了一些规定性。就是人的特殊性,人是有命运的。实际上,所有的包括没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有命运的。所有的命运又都是特殊的,因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因为都不相同,所以存在了比较性,这也是以人的另一个特殊性——具有不断矛盾着的思想性为前提的,也是命运名词本身产生的原因,比较就有需要一些规定性的标准,但是标准如何确定呢?好与坏又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所以比较的意义不大,但比较是一个方法,能为人的思想能动性所用。

命运的具体表现是由事物之间广泛的联系、广泛的历史的联系形成的,菲律宾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发亚马逊的一场暴风雨,可以改变地球1亿年后的面貌,以及对宇宙不可知的影响。

总之,命运作为一个由人的思想矛盾性所产生的作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的一种表述,还在影响引发着人们的思考。或许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更好,虽然它也一样的困难。具体会更好。

二、《忒修斯之船》是本什么类型的书?

小说。

一、《忒修斯之船》的简介:

忒修斯之船,外文名《S.》,美国编剧、导演J.J.亚伯拉罕的首部小说创作,与知名的作家Doug Dorst合作,在美国首刷20万册马上断货,被亚马逊书店的读者称为“最想拥有的小说”。

这本书讲述了一名男子在海上的大船中醒过来,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知道自己的所在地,他的脑海中只剩一个谜样女子的影像,于是他决定去寻找这个女子……

二、《忒修斯之船》的阅读方式:

1. 技巧一:整本书最特别的是其关于阅读方式的独特构思,整本书完整地阅读下来,至少需要阅读五遍:

2. 第1遍:先忽略笔记,阅读本书全文,此次阅读主线是小说剧情线。

3. 第2遍:以每章节为一个阅读单位,结合书上灰色的阅读笔记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再结合书中附件,结合蓝/黑色手写的“对话”阅读。

4. 第3遍:以每章节为一个阅读单位,结合书中的附件和橙/绿色字体再读一遍。

5. 第4遍:以每章节为一个阅读单位,结合书中的附件和紫/红色字体再读一遍。

6. 第5遍:阅读棕黑/黑色手写字。

2.  技巧二:

7. 第1遍:先忽略笔记,阅读《忒休斯之船》全文,以及所有的注释。

8. 第2遍:以每章节为单位阅读,跟随铅笔字来理解内容,然后配合相应的附件,跟随蓝/黑色手写字阅读。

9. 第3遍:以每章节为单位阅读,配合相应的附件,跟随橙/绿色手写字读。

10. 第4遍:配合附件,读紫/红色手写字。

11. 第5遍:读棕/黑色手写字。

12. 第6遍:完整读最后一遍,谜底或许就在终点。

三、心理学里有什么效应?比如霍桑效应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所谓“霍桑效应”,就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中文名:霍桑效应

外文名:Hawthorne Effect

别称:实验者效应

表达式: y=−ax2+bx+c y=生产力,x=工作环境属性

提出者:乔治·埃尔顿·梅奥

提出时间:1924年

适用领域范围:工厂环境/设计性/创造性行业教育/服务部门

分享

基本原理

所谓“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比如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没有暗藏的或隐晦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霍桑效应,有必要掌握两个概念:Yerkes-Dodson法则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尽管刺激因素确实能够将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但是任何刺激因素(如薪水)都不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总有效用饱和的那一刻。 所以,不能够完全指望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应该辅以其他技术性办法,如工作再设计、工作扩大,以及培育学习型组织,等等。

产生背景

霍桑实验:“发泄”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来效率一直未上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实验阶段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福利实验

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

(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

(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

(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

(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

最后得出的结论为: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