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文学特色是什么? 急 谢谢 小女子有理了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进一步将抗战救国的内容大量纳入词中,用词来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的愿望,扩大了词的题材。其次,开拓了词的意增,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再者,辛弃疾上承苏轼豪放词风,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使词体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他将“雄心高调”寄寓于传统词风的“温婉”之中,但又不囿于传统观念,抒情言志,挥洒自如,形成了自己豪放、婉约兼具的艺术风格,使豪放词的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略谈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上看,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首先表现了他对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他的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的句子,还强烈的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其次表现他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第三还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以上种种思想交织在辛弃疾的作品里,他的爱国情怀在统治集团里得不到理解,于是在面对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就不能不激发他的豪情壮志。两首(水龙吟)即是代表。表现了他要求统一祖国的壮志。 从艺术成就上看,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扩大的意境创造上,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 具体来看,为表现辛弃疾远大的抱负,他词里常表现的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梅花,爱长松劲竹。他写 长剑是“倚天万里”,他的词里不仅出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等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就是对随便的一个景物,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其次在他的英雄词里,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继承了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了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辛词运用典故,与比兴一样,是为了托古讽今,抒发他的英雄情怀。 以上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中的爱国热情和理想,形成了辛词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三、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四、辛弃疾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期思卜筑》),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沐烟波万顷”(〈贺新郎〉《赋水仙》)。突兀的坚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腾驰骤,象万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注:参看〈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及〈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等词。)。他词里不仅出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等战斗场景,就是对着水边的鸥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注:〈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又〈新荷叶〉《再和前韵》:“小窗人静,棋声似解重围。”)。这些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注: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坍的消息。下面这首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摸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词上半主要在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半更托为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至于斜阳烟柳的讽刺昏暗王朝,就更明显。《鹤林玉露》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是相当可信的。辛词这种手法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同时接受了婉约派词人的影响。由于作者还只能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对这王朝表示绝望的同时,就不能不给作品带来了悲观的色彩。
词到了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掉书袋”。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来对他颂扬,或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但是必须看到,辛词更多地方的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象上举〈永遇乐〉、〈水龙吟〉等词所表现的,那实际上和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处。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的尖锐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在精神上它正和《离骚》一脉相通。
最后还要谈一谈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达到了刘勰说的“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地步。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词上片结句用杜诗,下片结句用《三国志》注引《吴历》,丝毫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辛词里象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辛词里有不少祝寿、迎送的应酬之作,又喜欢和韵、迭韵,以逞才使气;或漫不经心,以文字为游戏。部分作品由于用典或议论过多,未免艰深晦涩,缺乏诗的韵味。
辛弃疾的词和陆游的诗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对妥协投降、力争抗金胜利的一对号角,在当时就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后来每当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它们的影响就越大。南宋后期的刘克庄、金末的元好问,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特别喜爱或推重他的词,这不仅出于个人的爱好,同时是当时的民族危机促使他们要从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