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徐志摩
摘要 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诗词,散曲和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表达,读起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
诗人一生的经历曲折丰富,这使其诗歌不仅在艺术形式和文词上有一定成就,也使其所蕴含的思想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单纯信仰 爱与美 艺术风格
第一部分 影响徐志摩作诗的背景简介
徐志摩出身在一个富商家庭,自小生活富裕,童年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和贾宝玉很相似。自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入学即受师长的赞许,四岁起读书,后读中学、大学。这些多少都为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做了一定的铺垫。但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最终使他走上浪漫主义道路的,是1920年9月,徐志摩横渡大西洋由美国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就读。剑桥作为当世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尤其是当时的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风,对诗人一生的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剑桥的两年时光,也可以说是诗人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这里,徐志摩和康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崇尚自由,而康桥的生活给予他的也正是如此,诗人在康桥看书,散步,喝咖啡,享受康桥带给他的浪漫。他后来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在那里,他“惊见真善美浩瀚的光华”,“顿觉性灵开放”,他视康桥如“知己”,称她为“精神依恋之乡”。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1]
徐志摩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人的个性意识终于挣脱了封建思想桎梏而获得解放,英国湖畔诗对于风物的清远超脱,以及拜伦式的斗争激情的宣泄,自然地触动了青年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浪漫诗情的母体。徐志摩吸收和继承了英国浪漫派诗歌艺术,为自己树立了理想的目标。同时,也形成了他带有浪漫色彩的人生观。胡适认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纯的信仰”:“在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2]
在康桥的影响下,使徐志摩内心所蕴藏的浪漫主义得到真正的孕育,发芽和壮大,而且形成了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爱情,追求大自然美景的精神,这一点对他的诗有很大影响。
第二部分 从三首诗歌看徐志摩诗风及其单纯信仰
2.1 总说徐志摩诗风
作为新月派的一个重要诗人,徐志摩是一个创作思想比较复杂的诗人,他那驳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表现出来了,因此几十年来人们对的作品的评价也是众说不一,有褒有贬。
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实验和探索。从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来看,徐志摩的诗是有着积极影响的,他熔铸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清新的诗风。[3] 他的诗音韵和谐、格调轻快,富有意境美,情、景、境水乳交融,更显艺术魅力。从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徐志摩“诗化生活”的人生理想。
其诗在艺术形式上富予变化,语言清晰,洗练,以口语入诗,但又不失文雅;音乐性强,但又不囿于韵脚,而追求的是内在的节奏感和旋律美。[4]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2.2 最能展示徐志摩单纯信仰以及诗风的三首诗的内在联系
徐志摩有一些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抒情诗,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个方向吹》。这部分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清雅秀丽,意境幽雅恬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徐志摩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他追求爱情,追求浪漫与自由。但是20世纪的中国给他的枷锁,深深套住了自由和爱,由此也注定了徐志摩一生充满浪漫与悲戚,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会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感。《雪花》、《康桥》和《风》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雪花的快乐》到《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在这些诗中,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世界。
《雪花的快乐》全文潜透着作者对美的执著,对美的追求。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也是徐志摩对美,对爱,对自由的守护。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5]
2.3 对《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分别进行赏析
2.3.1 对《雪花的快乐》赏析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它是诗集的开卷之作,也是代表之作。
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基础,有时则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而在《雪花中的快乐》中,诗人把它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那雪花在半空中“翩翩”的“潇洒”,“娟娟的飞舞”,直奔向“清幽的住处”,会见“花园”里的“她”,直到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以“雪花”自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这是灵性的雪花,他是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实际上,诗人是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清白、坚守理想的高贵。雪花的旋转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自由、坚定和执着的信念。
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
《雪花的快乐》的韵律也比较和谐,富于音乐美,如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三个“飞扬”就不乏轻快的韵律。其次,《雪花的快乐》也富于绘画美,不仅那“清幽的住处”、恬静的“花园”等构建出了一幅幽雅秀丽的画面,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亦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在用词上,《雪花的快乐》也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三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追求。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他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2.3.2 对《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也是一首流传很广、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谣。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