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都有哪些?
大运河文化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但不同于“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可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运河文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中国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
运河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及其他局部地区的小运河未计在内),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运河不仅承担了繁忙的运输重任,同时还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后的古运河,经过治理,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生机,对今后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区别是什么?
京杭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的区别:
1、修建背景不同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隋朝大运河: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促进文化交流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2、地理位置不同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隋朝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3、建造意义不同
京杭大运河: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1、年代的区别:隋朝大运河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炀帝执政时期,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元忽必烈执政时期。两条大运河前后始建相差600多年。
2、路线的区别: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3、长度的区别:隋朝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缩短约900多公里。
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首先是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其次还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
1、不同的建设背景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基本上被用于军事行动以征服其他国家。例如,王府吴下令挖汉沟的直接目的是将军队运送到齐齐北伐。卫辉在公元前360年开放的海湾基本上是为了征服其他国家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隋代大运河:开挖南北垂直人工河,促进文化交流。利用天然水源,修建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开挖了大运河,以促进其自身政治权力,军事行动和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发展是最直接的目标。
2、不同的地理位置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南部的余杭(今杭州)开始,至北部的Zhu郡(今北京),穿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四个省,并贯穿穿过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的五个主要水系总长约1797公里。
隋代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Zhu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裔通过浙东运河延伸到了快鸡(今绍兴)和宁波。
3、不同的构造含义
京杭大运河:运河已成为一条真正的南北交通路线。商业流量繁荣。运河两岸涌现了数十座商业城镇,它们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隋代大运河:它加强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流。大运河连接南北水道,形成一个水网,将几种自然水系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钱塘江)变成一个大型水系。大运河促进了沿江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沿线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和开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