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哪些礼仪规范

口才训练 2022-08-17 18:32 编辑:高子 98阅读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 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平时生活上要注意些什么

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言谈举止礼仪:
1、说话要注重礼貌。
交谈时用语要谦逊、文雅、和蔼、亲切。说话时,称对方应多用敬语,比如可称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对自己可多用谦语,加称自己为“学生”、“晚辈”等。现在,我国正普遍提倡十字礼貌用语:“你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应当注意合理应用。
2、说话要言到心到。
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因此要做到言到,神情到,心意到。
3、说话要注意对象。
说话的声音大小应适度,语调要平稳,态度要诚恳,听话要专注,切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轻慢对方。
4、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任何个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特定的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位置”。例如:在自己家里,对子女来说你是一位父亲或母亲,对老人来说,你又成了儿子、媳妇或女婿、女儿。
5、说话还要掌握“分寸’。
例如:面对首长、贵宾或是谈判对手,与这些人说话大多有一定主题,你需仔细听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并随时作出反应,回话要尽量慎重客观,注意保持交谈的适度“分寸”。
6、与人交往要谦逊。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际交往是非常密切频繁的。在与别人交往中,一定要谦逊有礼。有事请求帮助,应使用请求语。常用的请求语有“请您”、“有劳您”、“麻烦你”、“拜托你”等。向人提出请求时要语气恳切,应“请”字当先。当然,态度诚恳并非低声下气,丧失人格。提出较大请求,应注意把握适当的时期,如果遭到拒绝时,应当设身处地予以理解,决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要怀恨在心。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别人为你提供了帮助,为你付出了时间、精力或者劳动,你都应该表示感谢。向人致谢,还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事情不论大小,即使帮助微小,致谢都要真诚;
二是当别人帮助了你时,你应及时致谢,致谢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致谢、书面致谢、电话致谢或由他人转达致谢等,但切不可疏忽遗忘。
日常生活中难免因某种原因而打扰别人,影响别人,或给别人带来某种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向人道歉。表达自己不安或歉意的常用语有:“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打扰了”、“给您添麻烦了”、“请包涵”等。自己失陪、失礼、失约的时候就应主动道歉。道歉并非屈辱,而是一种胸襟坦荡、深明事理、为人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