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礼仪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三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的意思。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还有三纲五常也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还有一些女孩子的启蒙书籍 如《女儿经》等都是教育引导女子礼节和行为规范的。
这些礼节有以下解释: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三 顿首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五 作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还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 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 拱手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八 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福”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在大约周朝那时候应该是二十岁成年,后来越来越早,变成十五岁成年。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汉服半臂:古代女性的短袖。
大家都知道古代对于女子的礼仪是要求很严格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把全身遮起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服款式大多都是长袖长裙的款式,不过凡事都有例外,那就是半臂,古代女性的短袖。半臂袖短及肘,常见的款式是及腰、宽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出处看出土文物四川忠县、重庆化龙桥、成都永丰三处汉墓的抚琴、杵舂、持镜妇女俑,身上的着装就是长袖衫外面套一件半臂上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这样的服装款式都有保留,只是一直不流行,到了初唐才开始流行,从唐代大量的壁画、出土的文物都有所体现。
《事物纪原》中记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可见在隋唐时期,它就被称为“半臂”最开始是在皇宫中流行,后传入民间,皇宫果然是一切时尚潮的开端啊!出土的文物有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蹙金绣半臂。
半臂有两种穿法:先穿长短襦,再穿半襦,也是现在很多汉服爱好者常见的常法;还有一种是先穿半臂,再穿襦衣。这个,也是有出土文物为证的,唐——彩绘木胎舞妇女俑,短色的窄袖短襦外套上一件彩色的半臂,把身体的曲线给包裹出来,体现出女性的美如同唐朝的美女亲临。
半臂其实老早就有了,为什么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流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唐朝那开放的社会风气,唐人爱穿胡服,女子骑马打球逛街游春那更是常事,唐代女子的上衣款式也用为紧身窄袖的款,在清晨和伴晚外套一件半臂也可以防寒保暖,还能显出身材来。唐土出土的文物很多,可以经常看到半臂,不管当时是少女还是妇女都有穿着。
举个例子,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观鸟捕蝉图》中的少女;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周塑像群中的陶女舞俑。
到了宋代,半臂也没有消失,男女老少没事的时候都可以穿着。只是形式已经发现了变化。宋人的诗词中常常有提到半臂,如“醉中倒着紫绮裘,下有半臂出缥绫”
元代,半臂被得更短了,领口开得也越来越低了,最后不再流行,不过从蒙古人那里传入了比甲。比甲没有袖子,没有领子,对襟、开叉、及膝。《元史》中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本来是骑马射弓而方便的穿着,被更多的农耕的汉人接受,穿着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女性群体。
明代,比甲已经是常见的女性服装了,比如《金瓶梅》中提起的第三回,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汉服商家卖的,汉服爱好者穿着的,其实也是以明制的比甲为主。
半臂做为古代汉服服饰的一种,最主要的时期是从初唐到明代,在古时多与窄袖短襦一起搭配穿着。在今时,因为气候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变化,搭配方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只要您喜欢,也非常方便的能融入日常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