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康D300可以使用A口,AI口,AIS口的镜头吗?都可以自动对焦吗?
尼康D300可以使用AI、AIS口镜头;没有A口倒是有Auto口,Auto口在D300上需要改成AI口才行。在使用AI、AIS镜头的时候可以使用M、A档,具体使用方法在说明书里面有详细介绍。Auto、AI、AIS口的镜头都是手动镜头,镜头内部没有马达组件,在任何机身上都不能自动对焦。尼康的手动镜头对焦环手感都很好,方便手动对焦。如果手感很涩多是年久失修或者是拆过没修好。
二、上镜不好看?这样培养“镜头感”!
现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类视频作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这种主持人/主播出镜的形式可视性强,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信息丰富,透过画面可以传达出很多文字所表达不了的信息和内容,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
和照片一样,人们在视频里也存在“上镜”或“不上镜”的区别。有些人在日常看起来身姿挺拔、眉清目秀,但上镜后与实际形象相差比较大,原因何在?
一是“镜头”在搞怪!如人们普遍觉得照片比自己本人要胖,这是由照相机的特性导致的,也就是说,拍摄时使用的镜头焦距不同,拍出的形象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气质”使然。一个人的气质与性格和后天学习而来的涵养、知识结构有关,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我翻看了一些自媒体作者的视频作品后,发现:有的表现过于浮夸,也有的过于不自信,这样非常不利于作品内容的表达和传递。所以,今天着重来说一说“镜头感”。
“镜头感”也叫对象感,是指人们面对摄像机/手机镜头时的状态。比如,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或自媒体人对着摄像机/手机说话,需要通过心理暗示,把“静”的摄像设备虚拟为“活”的人,通过与虚拟化的“摄像机人”的交流,从而准确传达内容、神态表情以及内在意蕴的整体状态。
缺少镜头感/对象感,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是自说自话,让人听而无趣;
二是表情呆滞,面部僵硬不自然;
三是语言表达平淡呆板,没有起伏。
如何培养镜头感/对象感?
我们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内容。具体来说,就是:
1.将镜头设定为亲近、熟悉、乐于倾诉的朋友。有了这种平等、融洽、真诚和坦诚的正确关系,才能形成感情的交流,才能使受众对主持人产生“认同”和“自己人”的亲近感,也避免了“居高临下”“迎合媚俗”的情形。
2.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可以通过镜子或重播回放训练自己的表情,练习举手投足间随意自然的状态,以呈现出最好的屏幕状态。
三、怎么培养自己的镜头感
首先呢要放松心态,避免面部肌肉僵硬,下巴微微抬起,站稳不要晃,最自然的微笑
四、怎样培养主持人的镜头感?
山坡强烈建议你以下几点(个人观点不与雷同,取之应慎!):
1、你不仅要学会聆听,还要经常聆听,只有懂得聆听的人,才能抓住别人以及自己的内心,包括极其微妙的变化,聆听首先是一种尊重,这样在你尊重别人的基础上,或者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就不会望而生畏了,就有自信了,肚里有话不在多,在精!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学会“仰视”(不是眼睛,而是心),一味的“平视或俯视”会遭到别人的唾弃,必要的谦虚会令自己适合与现实的生活,只有自己不看重自己,才能以平常心处理任何事物。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最自然的东西也许就是最实用的东西,无需修饰,要不即使你不害拍镜头了,给别人的印象还是不真诚!
等等……时间有限,今日言及至此,望海涵!
欢迎继续探讨,一个在艺术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的人!
五、怎么培养模特的镜头感
没有不好的模特,只有不会引导模特的摄影师.但是确实有时候碰到实在没有镜头感的模特很是头痛.而且现在对于一个好的模特有好的镜头感是占很大优势的.虽然我拍MM比较少,但是能在20张片内抓到MM的美点是很简单的,当然这又是对摄影师镜头感的话题了。
首先,什么是镜头感?简单一点说就是“眼睛+大脑=镜头”,你要是认为我的意思是说有人拍PP没头脑,那你就想歪了。回到正题,我们拍摄的时候总是用眼睛先观察被拍摄物,这是第一步,然而这第一步好多朋友就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眼睛其实有缺点的(相对于镜头),首先它是俩(我们这里多数应该是这样吧),就是说它是立体三维的的感知,所以不加思索我们就知道前后,所以我们想当然的就认为镜头也应该知道。其实镜头只能给你一个平面的东西。
其次,我们的眼睛是选择性的观察事物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排站在一起观察一个方向的人,像场里的客观世界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视觉记忆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在“作怪”,因为每一个人的视觉兴趣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镜头和我们的眼睛有这两点差异,这不是镜头的错,镜头只是忠实的还原了画面,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以镜头的方式观察,思考。
说道这里,有人会提出,具体应该怎么做。是啊,这个话题就只好因人而已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了。在这里我就只能针对性的谈一谈几点有的朋友常遇到的问题,不全面之处,还望高人海涵。
第一,加个框,为你的视平面加个框。这是一个无形的框,在你的大脑里,选择你希望拍摄的画面,同时也可以不断的调整它,不要总是依赖你的取景器,习惯了之后,你会发现它比取景器快得多,方便许多倍。
第二,习惯关注你的整个取景器画面。许多人拿起相机拍摄的时候死盯着MT的眼睛,不停的拍,运气好,看着相片就高兴,运气不好,唉。问题在于自己忽略了拍摄的是一个画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MT。是的,你无论如何也应该习惯按下快门之前飞快的用眼扫一下整个画面。该不该按下,那就是你的事了。
第三,什么焦段最难拍?。坛子中有许多朋友喜欢用中长焦(标准的懒人镜头),因为它的画面效果和我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十分有别,所以,非常的讨好,毕竟我们不能用眼睛看到这样的效果。然而它把空间感给压缩了,成为彻底平面化的平面(没错)。那广角呢,我个人也认为广角有这方面嫌疑。真正难拍的我认为应该是标头,因为它有类似我们眼睛的视觉效果和透视,要想拍好就需要拍摄者有极好的观察能力,这促使你需要在自己的眼力上不断的提高。片子拍得不好很容易看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助于我们反醒提高。所以,尽量用标头拍,该走的时候多走走。如果有兴趣,我们翻开世界有名的时装杂志,人物类杂志,会发现90%的片子都是用35~85mm(相对于35毫米相机)的焦段拍摄完成的。
第四,多走走,前后左右都无妨。移动的时候不要忘记观察主体的前后,切不要因为我们的镜头好,把它虚化了事,这样原本非常有意义的前后景,让你给扔了,这不仅仅浪费的是钱的问题。
第五,锻炼你的视觉透视感,这一点对于拍摄静物,建筑,以及希望拍产品广告的朋友非常有用,我们人眼的视角非常宽大约有135度(单只)左右,然而我们视觉重点却非常的小,同时我们的大脑已经对透视做了适度的校正,所以,有时我们往往忽略了透视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希望取得一个画面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观察拍摄主体前后的范围,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需要它到什么程度!,以至于通过锻炼,我们可以直接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