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怕千回改?

口才训练 2023-08-08 01:47 编辑:admin 155阅读

好诗不厌千回改

好诗不厌千回改 ■ 图书馆 梁剑峰

古人论及诗文作法,颇为重视炼字。宋人强幼安在《唐子西文录》说:“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庇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这些言论,说明古人对于构成诗文基本语言单位的高度重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由高度精炼的语言构成。语言精炼,关键在于对字词的锤炼。

在炼字的艺术上,古代诗论家几乎一致称赞杜甫的功力。宋人孙奕在《履斋诗说》中说:“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子美工巧尤多。”杜甫自己也说自己:“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遗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据说宋朝陈从易偶然得到一旧本杜诗,其中《送蔡都慰》一诗:“身轻一鸟”之后,缺一个字,于是有人说:“身轻一鸟疾”,有人说:“身轻一鸟落,”有人说:“身轻一鸟起”……后来陈从易从一本完好的杜诗中发现,原诗是:“身轻一鸟过”,足见杜诗“虽然只是一个字,别人也无法做得到”。

其实,在古诗人留下炼字的佳话中,一种是诗人自己推敲炼字,力求完美。最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选用了。据说王安石当时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后才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绿”字的;唐朝诗人任蕃,他游浙江天台巾子峰时,曾在寺庙的粉壁上题了这样一首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可当他题罢走出百里地时,猛然领悟前峰遮月是照不了“一江水”的,如果把“一江水”改为“半江水”,这首诗就显得更切意了。他又匆匆赶回去改。诗人为改一个“半”字不惜跑百里,足见诗人改诗之执著认真了。

在诗人炼字佳话中,另一种由傍人或经傍人提示修改,以达完美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字师”了。如唐代的齐己,他《早梅》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句,他的好友郑谷认为“数枝”不如“一枝”好,于是齐己虚心接受意见,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贾岛《题李凝幽居》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诗句,后经韩愈提示,认为“还是‘敲’字好”。于是,贾岛就用了“敲”字,这就是著名的“推敲”典故。宋代范仲淹其《严先生祠堂记》后面写了一首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的朋友李泰伯认为:如果将“德”字改为“风”字,变成“先生之风”,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范仲淹也接受了朋友的好意;元朝诗人萨都刺,他诗中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明月来听景阳钟”一联为时人传诵,但山东一老人认为:“闻”“听”二字意思重复,不如将“闻”字改为“看”,因为唐诗中就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诗句,萨都刺也虚心接受了,称老人为“一字师”。

古诗人苦吟炼字的故事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孟效是“夜吟晓不休,若吟鬼神愁”的惊天动地;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不拘小节;方干是“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的孤注一掷;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与杜荀鹤“曲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一样不畏严寒;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同样让人们动容;袁枚更是直言不讳说:“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古诗人这些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