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中说明与描写的区别
是说明表达方式还是描写表达方式,应以写作意图定论:如果是写景一般定为描写。如果是解释说明性质的一般定为说明表达方式。有时说明跟描写就是不同文体的不同称法。如在说明文中有个摹状貌说明方法,其实放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就是描写中的细描。你不觉得么?对景物状物散文中对所写之景如数家珍、不具情态,则可认为是白描。
二、如何分辨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散文!!!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
关于说明文的分类,现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各自的标准,对说明文有不同的分法。我们根据说明文的表现手法,大体上把它分为三类:一、阐释性说明文;二、述说性说明文;三、文艺性说明文。
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叫阐释性说明文。有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科学卫生、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字或教材、科学实验报告、器物使用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通过简述概况或情节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叫述说性说明文。电影、电视剧各戏曲的剧情简介,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心的内容提要、连环画或某些摄影照片的解说词等都属于这一类。
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的说明文叫文艺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知识小品(或叫科学小品)、名胜古迹、文物的说明简介等都属于这一类。
一般说来,前两类的写法比较平实,重在对事物或事理的条分缕析的解说。后一类的写法活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或事理为内容,给人以知识为目的,以说明
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章。说明文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知识的科学
性;二是行文的条理性;三是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体裁包括:百科
全书条目、词典条目、科技论文、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三、语文教师该做什么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这本书是王海舰助理送给我的。
是余老先生来我校传金送宝后送的。
余潮来临,小学部的语文老师光学习博客将近百篇,看来潮水来势凶猛,老师们收获颇多。
当天晚上,学生下晚修,教学楼很安静,办公室这边也依然安静,写完当天的工作日志,欲收起电脑回家,一抹蓝色很显眼,是上午王助理的送的那本《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顺势又坐了下来,很平静翻开书,整本书244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序,第二部分是内容,有六个章节,分别是:别出心裁研读课文;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
在自序中,有一段文字反复读了几遍,很有味道,就摘录下来,内容如下:一个人的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关注如下所列阅读能力的训练,那就真正说的上是高效阅读教学:
基础辨别能力:1、辨别各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2、辨别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3、辨别说明的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等)。4、辨别各种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基本分析能力:分析各种文体文章的整体结构;分析文章的层次、思路、顺序;分析文章某个部分或某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思路、顺序、主次、详略。
整体把握能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题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对某个文段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整体的多角度的把握;
概括提炼能力: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大意、主旨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写法或思路进行概括提炼;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对文章的某种表达规律进行概括。
语言品味能力:品味词义,揣摩句意,品析文段;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句的深刻含义或言外之意;品析词或段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感受评价能力: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结合语境表达自己的看法;探究文章的难点,表述自己的见解;结合文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目的。文章是教不完的,一个人有了阅读能力,才能解读无数的文章。
作为语文教师,第一基本功应该是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就是如何研读教材,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要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训练能力。教材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教材研读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教材设计的质量。教材研读有很多好的方法,如拆分式阅读、提取式阅读、反复式阅读、选点式阅读、发现式阅读、赏析式阅读等。
读,需要深读。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精巧优美的地方等。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可以是文章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也可以是语言欣赏,或者是人物分析等。
语文教师从读开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