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异理论?

211 2024-07-06 20:00

一、认知差异理论?

认识差距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之后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和商品的客观实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可分为正差距和负差距。

正差距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高于产品实际和生产者原先的预期,产生超常的满意感。负差距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低于产品实际和生产者原先的预期,产生不满意感。

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broadbent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是1958年由布罗德班特(Broadbent)提出解的一种认知理论。他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丢失了。

三、abc认知理论?

ABC理论定义: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由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它属于3种认知疗法中的一种,另外两种分别是认知行为矫正法和阿伦贝克对抑郁的认知疗法。

简介:A是指外界的诱发性事件,即外界发生的客观事件;B是指信念,即个人对外界发生事件的解读、评价,它是基于个体几十年的成长经历形成的,且通常是内隐的、不易为个体所察觉;C是指结果,即个体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

四、认知模态理论?

认知理论(theories of cognition)是关于有机体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如信息、知识及经验的获得和记忆、达到顿悟、使观念和概念相互联系以及问题解决的各种心理学理论。

持学习的认知观的理论家有德国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尽管他们彼此间存在很大差别,但在学习问题的观点上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他们确认,有机体习得的是知觉或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即学习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有组织的结构的形成与改组,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二是他们相信,影响学习的主要变量是刺激情境的整体性、突然的理解或知觉、有意义的发现与接受、认知结构的特点、注意或心向,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强化、强化程式。

这一理论与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理论相符,对解释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较适合。

五、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

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六、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的理论即: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七、认知层次理论?

该理论来源于布卢姆,布卢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总结出了著名的“布卢姆6大认知层级”。

1、识记:认识并记住知识。

2、理解:描述材料的表达的内容,解释成语/诗词的含义,区别两段阅读理解中的不同影响等。

3、运用:把学到的知识通过理解后运用新的问题和情景中。

4、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

5、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6、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八、人际交往理论?

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护和解决冲突等方面。在人际交往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其中包括:

1. 直接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积极的结果,而避免消极的结果。

2. 交互适应理论:着眼于交流双方的互动过程,强调交流的平衡性和互补性。

3.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在交往中通过付出和获得来获得利益。

4. 主动策略性模型:强调个体在交往中的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通过主动地制定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5. 合作性原则:基于互惠和利他主义的原则,推崇在交往中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理论和概念提供了我们理解人际交往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为你解答。

九、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建立或重新组织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通过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完成的,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学习应是主动地发现,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的发现是一种再发现。

十、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和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客体不存在,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还不能用言语和抽像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区分开,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皮亚杰做了“三山实验”得出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这种自我中心也体现在儿童的言语中,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推,具有不可逆性,同时不能用多维度去看问题,例如:只能看到桌子的高这个维度,而看不到长和宽的维度,具有刻板性;

(4)还没有守恒概念,皮亚杰做了“量杯实验”得出,事物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换一个形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就不是原来的事物了。例如:把一个苹果切成六瓣,儿童就认为不是原来的事物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

(5)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所谓去自我中心,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儿童能够独自完成“钟摆实验”则表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具有如下特征:

(1)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的儿童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理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们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还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