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魅力 (作文) 400字 急

口才训练 2023-02-07 11:20 编辑:admin 218阅读

一、语言的艺术魅力 (作文) 400字 急

  绘画的魅力

铜陵市金口岭小学503班桂子柔

俗话说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从小就与绘画这个有趣的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绘画。那时候,虽然画得不是很好:歪歪扭扭的线条;忽大忽小的图案;模糊不清的人物。

  我只会随意地挥动着画笔,画着我想画的东西。但渐渐地,我觉得绘画是一件有趣的事:那么多颜色随你挑选,美好的事物在你的画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我开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在课余时间里练习绘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加了幼儿园绘画展览的比赛。这一次,老师亲自指导我,我们用布料来做成剪贴画。

  当看到我的绘画作品被贴在墙上的时候,我激动的一蹦三尺高。这更加增强了我对绘画的信心。

上小学的时候,我对素描很感兴趣。素描比幼儿园画的简单事物要难许多。我线条画的不直,阴影部分画的不够突出,几个星期下来了,我还在画三角体。

  看着同学们都已经开始画更难的素描,而我却停留在基础画法上。我很不服,于是,我一有时间就对着歪歪扭扭的线条进行修改。渐渐地,我的素描水平提高了,就算遇到难画的图形,我也会耐着性子慢慢练习,把它画好,不像以前,一遇到难题就心灰意冷了。绘画让我学会了静静地思考,不再害怕难题了。

  

虽然我现在没有继续学习绘画了,但是我在绘画时养成的良好品质是我终生受益的。我爱绘画,绘画美丽!。

二、记忆深处的朋友作文,,要求刻画人物形象,语言,800字作文

  我在窗台看着书,忽然觉得有些凉快,抬头看去,原来是下雨了,由无数个点从天而坠,如雨帘一般挂在空中,只是一切再美好,终究会过去的,回忆中有无数个雨天,也带有无数个落寂,雨水冲刷这世间的尘埃,却无法洗清我的内心,看不到迷茫的自己,想你了,还记得童年时在雨天和你一起玩耍,也实在雨天我们相互分开…… 她是红月,是我童年时要好的朋友,两个羊角辫,脏兮兮的小脸,还有那朴实的笑脸,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如此的天真,有一天,下起了小雨,我们无法出去“疯”,只好乖乖的在门槛前的小椅子上坐着,看着眼前的小竹林,红月还傻乎乎的数着小雨滴,虽然只是童真,但也是很令人回味,外婆曾经教我唱过一首古老的童谣,现在早已记不清,红月和我便一直唱着这首童谣,不觉厌烦,那时的红月比我矮一头,她扭过头,笑嘻嘻的问我:咱么做一辈子的朋友好不好?’我不明白什么一辈子的朋友?“嘿嘿,一辈子的朋友就是,到了死也是好朋友,谁都不可以背叛对方。

  ”“那好,谁都不可以背叛对方,也不可以离开对方……”这句话,令我愧疚了多年,只因我未曾遵守。 那年以是我快上五年级的时候了,父亲在外地做了生意,赚了点钱,想让我和母亲一起去,母亲没有拒绝,收拾好了行李,我的泪水涌上,我说过谁都不可以离开对方,我却食言了,我和母亲走时,她送给我一把木梳,还记得临走前她跟我说“晴茚,那里要是呆不习惯,就回来,别忘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点点头,“红月,对不起……”我们就这样分开了,其间我没有回过乡里。 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我大学毕业后了,一别数十年,不知红月还在不在?还记不记得我,那天也是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我兴奋的向着梦中的那个小屋走去,可屋子里只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境十分清贫,我问道“这里可否是红月家?“你找红月吗,她早就不在了,我是她的母亲”“不在?那她去了哪里?”“红月是个苦命的孩子,十五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再也没醒过来了。

  ”我听到,顿时大脑空白,为何?怎么就不在了呢?我哭着问,她葬在哪里?“在村西”我立马跑出去,红月,为什么,你又丢下我一个人?我本以为回和你一起遵守那个约定,几载千秋后,怎不见你? 我一边跑,一边哭,你在哪?突然,我找到了,墓碑上的字早已看不清楚了,岁月经过时,带走了很多,包括红月,“红月,对不起,对不起,”雨下着,耳边却回忆了年幼时,她那稚嫩的声音。

   记忆中那个满脸脏兮兮的小女孩,单纯的笑声,游荡在心间,心中有个人真好,可我却将你弄丢了,我多盼望有一天我们还能回到从前,此后我便在故乡工作,守着那片孤寂的小竹林。

把名字改成你的。

三、谁能给我一篇800字的琵琶行语言赏析

  【题 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司马是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诗集》卷一《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在文化范畴内,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评 解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

  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

  《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 ”,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书》所说:“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 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 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

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

  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