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乐队是好几代人的信仰,最终生难忘的记忆,是他们的歌充斥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春。beyond乐队在整个乐坛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奇迹 ,记得有不少人曾经说过:“香港没有摇滚,只有beyond”。beyond成了摇滚的代名词。在大陆,如果提到粤语歌特别是粤语摇滚歌曲首先想到是谁 ,毫无疑问,,那只能是beyond,他们承载了我70 80甚至90后的回忆 经典走不褪色
黄家驹是我的偶像,他的歌充满力量时,在低落沮丧的时候给我勇气
Beyond乐队早期的歌更有技术性吗?
其实音乐本身有很多方面更值得关注,而不是只看技术。
不要轻易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下结论,因为片面和局部都不能为一个整体定性。
一位艺术家能走多远,作品质量有多好,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思想,没有思想深度的人,给他再好的技术再丰富的阅历都无济于事。
早期的冷门歌里,往往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那么该如何提取这些信息呢?下面的内容是关键。
为了便于更多人理解和实操,成蹊会尽量写得标准化一些,其实艺术作品不太适合这样按部就班地欣赏。
四个步骤很重要:不喜不厌,背景情感,细节拆分,单曲循环。
欲提升音乐欣赏水平,平和的心态尤为关键,尽量做到清空自己不喜不厌。初听任何一首歌曲,别急着发表意见,先抛弃既有的喜恶,以沉浸和安静的心态去感受。一开始很难做到,但只要你尝试了,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作者创作这首歌的大概背景是什么?他的灵感从何而来?他要表达哪些情绪和想法?我有哪些疑问和发现?
将音乐拆分后,可得到一系列小项,如演唱、旋律、歌词、结构、曲风、节奏、乐器表现、编曲特点等等,沿着各个小项有针对性地去倾听。越细致,越立体。
偏深刻偏复杂的音乐,听一两次是远远不够的,单曲循环十分必要。在循环中,你能发现许多之前没有留意到的点状创意,总有惊喜时不时冒出来撞击你的心弦。
如果对一首歌曲你能按照上面的步骤去欣赏,那么恭喜,它是你的了,谁都拿不走。与此同时,耳朵鉴别歌曲质量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今天是冷门系列专题的第一期,所选的3首曲目均来自Beyond的第一张专辑,《再见理想》。随着多次精细赏析,越来越多歌迷感受到了「Myth」的绝美,它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所以本专题没有将其放入。
❶ 浪漫之死
浪漫之死分为part1和part2两部分,前者为纯音乐,后者为半纯音乐。写出浪漫之死时,黄家驹年仅20岁,创作灵感来自香港十大奇案之一的雨夜屠夫案,作品里随处弥漫着作者强烈的悲悯之情,有家驹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有对凶手的疑惑和拷问,也有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
part1近7分钟,真实还原了案件发生时的细节,以最自然的心态去接近凶手和被害者,为歌迷带来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电吉他营造了雨夜的气氛和死者的哀嚎,贝斯音像凶手沉重的步伐在悄悄逼近,木吉他似旁观者又似凶手的内心独白。 全曲极致阴森恐怖,杀人前、杀人中和杀人后的结构非常清晰,对案件现场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part2的人声很有特点,家驹的声音既像从天而降,又像在某个密闭的空间里绝望地发声,带着一丝神学的味道。超长的电吉他,凄惨中夹杂着疑问。诡异的铃铛音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浪漫之死,其音乐性、思想性和美感都是Beyond不可多得的大作。作品的曲风前卫迷幻,内核是关注人性关怀生命,乐器表现带着浓浓的西方摇滚味道,让人不由想起Pink Floyd。
❷ 巨人
未经商业裹挟,不看大众脸色,家驹会谱出什么样的曲子?Beyond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音乐?「巨人」和「飞越苦海」给我们带来了无限遐想。
这类作品,当然不可能脍炙人口广受欢迎,但却生猛青涩毫不稚嫩,娴熟的技术和深刻的内涵让人胃口大开。无需借助特别的灵感,作品本身就是他们日常想法的展现,绝境里不放弃,苦闷中绽放本性。
巨人,前卫、干脆、坚硬,是不受任何规则束缚的率性而为。乐器篇幅依然很大,横冲直撞肆意张扬,一腔在纠结中渴望上升的热情,一股不惧任何挫折的蛮力。叶世荣的歌词是1986年时几个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不知所措,苦苦求索,再创道理,力量如火。
当时家驹的声线还没有完全定型,并不是中后期的沙哑沉厚,巨人和飞跃苦海的演唱,都有一种尖锐如刀的锋利感。
❸ Long Way Without Friends
创作「Long Way Without Friends」时,陈时安还未离队,他的英文填词功力上佳,为作品增色不少,Myth和Long Way Without Friends的歌词令人印象深刻。
Long Way Without Friends,长路无知音,只看歌名就已经知道创作背景了,又是一首家驹在艰难岁月里写就的真实心声。激情渐渐消散,理想缓慢走远,孤身一人上路,身边无人为伴。
成蹊特别喜欢long way without friends身上怪诞的异域魅力,对它的节奏、和音、电吉他和意境都十分上瘾。初出茅庐的Beyond已经对前卫摇滚和艺术摇滚有了相当的驾驭能力,这首歌还为《亚拉伯跳舞女郎》的中东音乐风打了头阵。
歌曲的长度达到了7分20秒,家驹用滑棒吉他制造的飘忽大漠,高潮部分螺旋推进的旋律,散落在各处精心设计的特殊音效,以及倔强不服输的哼哈人声……嗯,请慢慢吸收。
早期的Beyond,乐器话语权明显更重,高超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让人耳目一新,在音色控制、编曲创意方面深受西方摇滚乐队的影响,乐队成员对前卫摇滚、艺术摇滚、金属乐等音乐类型更为青睐。
如果只听过海光真大喜,那么你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黄家驹是一位流行摇滚歌手,嗓音高亢作品亲民,Beyond乐队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个结论是偏颇的吗?当然!可很多歌迷就是只听这几首歌,所以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多再加上一句大爱精神。不止歌迷,连一些乐评人也没有听全家驹的作品,所以他们的看法和认知依然偏到二奶奶家。
如果将家驹时代的作品统统听完听透,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然后你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Beyond的作品原创为先,在各个时期对多种音乐风格进行大胆涉猎。作为主创核心的黄家驹,参东西之乐韵,发本心之声音,承摇摆之精神,融流行之大同,风格自成一派,作品兼具广博和深刻,雅俗共赏,久听而不衰。Beyond喊出了一个时代的摇滚之音,黄家驹是中国摇滚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后知后觉也好,重头开始也罢,那些被淡忘已久的Beyond冷门歌,是时候该重新打量一下了。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
其实,beyond乐队的各个时期都有技术性较高的作品,即使中后期的音乐性更强,编曲更成熟,但并不代表其技术性就变低了。更多音乐元素的深入使用,比如funk、hard rock、heavy metal、Reggie 、folk等等,每一种的使用,都与整体契合度很好,为歌曲增添更多活力与色彩。并且乐队在演奏难度上,也一直在挑战自己,在保证音乐和谐的前提下,开创更多的可能性,不断自我超越。
正因如此,beyond玩出了多种音乐风格的味道,同时也并未被任何一种音乐风格所局限。这样,他们创造出了同时代甚至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都称得上高水准的流行摇滚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几十年后的今天,beyond的音乐依然没有过时和褪色。
其实有很多的beyond歌迷,喜欢的歌主要是那些偏向纯流行的曲目,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好理解,就是好听。因为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在任何场合下播放,都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但是,资深的beyond歌迷,他们最喜欢的歌曲大都是偏向流行摇滚的曲目,这些曲目里面既有好听的旋律,也有带感的节奏,而且融入了乐队自身喜好的摇滚元素。同时,歌词也加入了一些讽刺、针砭时弊的内容。可能是大方向上与当时的商业音乐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并未得到过多的推广,导致那些纯流行的曲目变成了耳熟能详的金曲。
对于那些铁杆死忠歌迷来说。他们甚至喜欢最早期的beyond乐队。那时的beyond,无论玩的什么风格,他们的态度和状态都是最摇滚的时期,丝毫未受商业的影响,他们真实的表达自己,用属于自己的语言,但是这个时期却非常短暂。
80年代初欧美流行的摇滚风格,有新浪潮、后朋克、传统重金属、另类摇滚、学院摇滚。刚起步的beyond乐队,从欧美音乐元素里,挑选适合自己的,融入到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会使用西班牙风格的古典元素,产生类似艺术摇滚的效果。
总的来说,beyond早期风格还是很新颖,很前卫的。但是相对与中后期的音乐性,还是要差一些,旋律没有那么动听,不大容易被记住。而且,音乐风格与传统港式流行乐方向偏离太大,导致当时的听众很难消化,也就造成了一种感觉,就是beyond早期玩的东西很很偏,很怪,而且还很难。
其实并不然。beyond乐队后期,也就是最后两张专辑的时候,除了有很多传世经典外,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曲子,其技术性甚至比早期还要高。比如说《爸爸妈妈》这首曲子,在1992年,玩儿的就是疯克金属的风格。跳跃的节奏和律动性极强的riff,中间还掺杂了一些爵士管乐的点缀,顿时甩了当时的港台流行乐好几条街。直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任何一支华语乐队,能在驾驭风格上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