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发声是基础,每天都要坚持练,但是时间不要太长,注意保护嗓子。基础是关键,气的控制是唱歌最基础的部分之一,要经常联系气息的控制,请注意,歌声是靠气发出的,靠嗓子 的那是吼.发气的位置大体位于人体的腹部,就是常说的丹田,而气上升要到额头附近,气要长而匀,经常做深呼吸对这方面也很有帮助,毕竟肺活量是唱歌的重要保障。这些都要经常联系才可以体会的到,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坚持是提高的关键,很多美声歌手每天都会坚持这样的基础练习,有了好的底子,楼房才能盖的高。了解自己的音域和音色特点,这个要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歌曲,当然音域和嗓音也是可以变化的,注意一些小技巧,可以适当模仿一些歌手的技巧来唱。建议用耳机听,可以捕捉到细微的唱法。注意保护嗓子,不要吃过刺激的食物,比如辣的,否则会使你的声音发生改变,对你的声线产生不利影响。唱歌是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其中也不乏有想把其当作自己的饭碗发展。很多人唱歌的水平不错,在朋友圈中深受好评(比如我,嘿嘿),当然也有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把身边的人吓到,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夜莺。是不是每个健康的人都能唱好歌呢?是不是五音不全的人就要望尘莫及呢?当然不是,只要能依照正确的方法锻炼,就一定能够有所突破,至少不会在卡拉OK聚会时让朋友们失望。我现在就把一些我自己的心得和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写出来,希望能给一些朋友们一点提示和帮助!唱歌当然要声音嘹亮,吐词清晰,本人并不是抨击个性风格,但是有气无力、病泱泱的唱腔我是不会认为是在唱歌的。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审美观而已,请某些喜欢个性风格的人多多包涵。“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歌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首先是锻炼肺活量,这个很重要,免得一首快歌唱下来就上气不接下气,唱歌唱死人的事我是没听说过,但是最好不要开先合的好。采用的方法是深呼吸闭气,先吸入一口气,憋10秒钟左右,再缓缓的吐出,速度不宜过快,太快的呼吸会造成大脑缺氧而感到头晕。平时适当的体育锻炼是不可少的,比如跑步、打球等。其次唱歌发声时的换气不要太快,一来是会影响唱歌的连贯性,二来是唱起来费力。我这有个小窍门:点一根蜡烛,放在离自己嘴前10公分左右,然后对着蜡烛唱歌,当然要用你平时正常的中音唱。火焰摆动的幅度越小越好,如果你唱歌把蜡烛吹灭了,那只能说明你想过生日了。刚开始的练习建议用声乐中的练习曲,比如连续二拍的13531(用“啊”声唱)等。等适应了再慢慢的开始唱完整的歌曲。唱歌时身体的发声器官的作用很重要,也各有分工。首先是声带,在通俗唱法中,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除了声带,喉咽与软腭的运用也很关键。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而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推荐多听听刘欢的歌曲)只有各发声器官的相互配合和合理应用,优美的旋律才会从你的嘴里传出。除了发声,吐词的清晰也是一大关键。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吐词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