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人一般都是越到高音共鸣就越难控制,你倒是个反例子啊,所谓的共鸣简单来指就是唱歌时,震动体内器官内的气体使得震动在没一个部位都能出现,这样才能使得声音更加的有饱和度,而胸腔共鸣的确也是唱好歌的一种方法,如果你觉得感染力不足高音的话,那么可能是你在唱中低音的时候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胸腔而忽略了鼻腔和颅腔了,如果再不行的话,那教你一个方法,模仿,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高音更具共鸣力的话,那么先唱高音,在唱的过程中,可以的去记忆一下自己在唱高音时的共鸣,发音和气息,然后再回到中音和低音,用唱高音时的那种感觉来唱中低音,慢慢使用就好了
胸腔共鸣的男女差异
一、如果我举童声和成年人的声音给人造成的听觉上的误会——后者听上去胸腔共鸣是多么厉害这样的例子,那是有点儿欺负人了,因为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这差别不是什么胸不胸,而是声带。
二、太监王公公11岁的时候被割了,直到他40岁时候,发出的声音依然不会被任何人联系到胸腔共鸣。假如他当初并没有被割,等到40岁成了老王的时候发出声音来听上去会让人觉得有多么好的胸腔共鸣。其实跟胸不胸的没关系,差别在于声带。
三、小芳18岁的时候的声音有谁会去联想到胸腔共鸣呢?但当她70岁的时候再听这位已是老芳的声音,对比当年的小芳你一定会认为胸腔共鸣厉害了,其实什么胸不胸的(老芳时候的胸未必赶得上小芳时候的胸呢),差别在于声带。
四、一个如同硕大的玩具熊的男人比起一个身躯只有他一半大小的男人来说,其胸腔的优势不言而喻。但那个喉结又小喉位又高的巨大男人出声的时候一定会让人觉得其胸腔共鸣远远不及那个喉结又大喉位又低的瘦小男人的胸腔共鸣,其实什么胸腔共鸣不胸腔共鸣的,差别在于声带。
五、法国的声学家于松曾经提供过一份极有分量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说,他亲耳听到了一个割喉自杀的人发出的声音由于割裂了跟上方共鸣腔的联系而极其微弱,当时他就在那人旁边,他描写那自杀的人发出的声音“几乎听不到”。那么请问,胸腔共鸣哪里去了?
共鸣同音高、音量、音色的关系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
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这位演员唱的音
真高,他的声音才真叫亮呢等等。这便是人们对演唱最起码的评论。说明在演唱中人
们对音的高度是有要求的。但这,并不等于那种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
,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喊唱,就能把声音唱高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唱高音
必须要求正确地运用头腔共鸣。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借助弹性力量很快开合,产生高
频率振动,但产生了高音。
从生理上分析,唱低音时声带拉长,边缘厚,弹性张力松弛,开合缓慢。我们有时去欣
赏大合唱演出,它总能给人以力量和向上感觉。如果缺少了低声部,整体合唱效果感觉
就没有分量了。只有高声部的[演唱,声音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低声部能发挥作用,合唱
演唱效果立即就变了样,那种丰满深厚、富有魅力的声音立刻吸引人们去遐想。这种声
音来自于胸腔的振动。胸腔是低音的共鸣区,声音向下唱,喉头自然就要下降,靠近气
管,声波在胸腔内产生了振动,运用这种共鸣就会出现了松、通、厚、浓的声音。因为
音的高低是与共鸣起直接作用的。
<二> 共鸣同音量的关系
音量的强弱变化是歌唱的表现手法之一。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时的振幅大小而决定
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有人误认为强的声音是高音,弱的声音是低音,
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人在追求一种响的声音,误认为用这种强而响的声音去歌唱
效果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强弱是相对的,二者是因为对比而来的。因此在歌唱中,
要根据歌曲内容和处理的需要,做到既能强又可弱,这样的变化就比较自然。
在音乐的旋律中,常用强弱记号来表现音量的变化。如P、PP、PPP、f、ff、fff等。希
望演唱者对曲目要细心地研究作曲者标记的强弱对比及感情的表达记号。千万不要过分
追求大音量,这样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总之,这些共鸣音响效果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
灵活多变自如的共鸣技巧,并采用统一的混合共鸣,使各共鸣空间振动音响起最大的谐
和作用,才能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在强弱的声音技巧运用过程中,声音用的越轻巧
,保持歌唱的位置就越高。
<三> 共鸣同音色的关系
音色是声音的一种特性,是由于发音体的声音不同而产生的。音色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的。从生理上看,每个人的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厚,音色就厚
一些。声带短而薄,音色就明亮一些。
各种共鸣腔内的共鸣效果各有特色,可以唱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来,所以说,音色是
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歌唱发声中,
要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要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唱出动听的音色
。由于共鸣腔的范围很小,只要轻微一动,发出的音色立即就产生变化,因而在调节共
鸣侧重时,要注意掌握分寸感。
音色的明和暗,是歌唱表现的基本色彩。头腔共鸣对音色的明、亮起着主要作用。
明亮的音色能够表现欢乐.开朗.、兴奋、.向上等情绪。暗淡的音色,表现痛苦、叹息、
忧郁、悲愤的情绪。所以,要侧重于胸、喉、口、咽腔的共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