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是(通过物体的振动)制造声音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
音乐生,如何快速学会正确发声?
音乐生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步骤就是发声练习。不练好声音怎么能唱得好呢?要知道,发声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声带,需要讲专业、重方法。按音域进展,发声基本功练习,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
发声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作为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这里的训练开始。因为中声区控制着中低音,练习起来呼气压力较小,声带可以自然进入放松状态,也相对容易见效,而且不会对声带造成太大压力。
训练方法:
中音区可以先从“嗼”或“咪”母音下行音阶开始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音乐生尝试运用胸腔与头腔共鸣,这是发声练习的科学步骤之一。 练好中声区,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是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重要条件,然后才能逐步扩大音域,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这一阶段最关键,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因为你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唱高音。
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训练方法:
练好中音区可以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
换声区训练方法:
在巩固好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可以加强音量音高,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让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
训练方法:
高声区的训练难度比较大,因为音域越高气息压力越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的紧张,这个时候应该改用“呜”母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声音要求圆润,位置集中稍靠后一点。这个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