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举几个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
补充:
欧阳修1007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县。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欧阳修长大能重振家业,对他教育很严格。母亲为节俭开支,用芦苇、木炭做笔,在沙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两年后,他6岁就已经认识几千个字。后来他母亲没什么可教他的了,他只能自学。他借人家的书,在规定的日期内把书抄完,还给人家。书抄完后再背诵。他10岁时就能写诗了。后来有很多人都来让他教自己的孩子。他长大后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市。他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红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他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了兴趣广泛、废寝忘食的读者——读书成了他打发精力的好方式。他十分喜欢他家附近一个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得男孩中的第一,偶尔也会勇夺总冠军。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每次父母看到比尔拿回来的成绩单,尽管他们知道比尔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更好,但他们并没有拉下脸来责备比尔·盖茨。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幸好,比尔·盖茨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产,必须让孩子们来完成父母喜欢的事。经过冷静思考后,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
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比尔·盖茨的父母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锦秀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
很显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
二、口才好的好处有哪些,有哪些事例是人因为口才所以现在有成就
外交官,相声演员,说评书的艺术家。
三、关于口吃训练,有成功的例子吗?
矫治口吃是综合运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与认知主义四大流派的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发音法。口吃者讲话有个坏习惯,即过重、过快、过急。发音法就是针对口吃者的不良习惯,强调说话要“轻柔、缓慢、诱导”。口吃者只要学会用发音法讲话,他们的口吃现象就消失,这是矫治口吃的法宝。矫治口吃见效快的奥秘就在于此。
2、呼吸法。口吃者在口吃现象发生时,就会感到气停滞不动了。这是由于紧张引起的呼吸混乱,呼吸法既有利于放松又有利于正确运气。
3、松弛法。多数口吃者并不是讲话都口吃,而是有时口吃有时不口吃。他们在紧张时就口吃,不紧张时就不口吃。为了使口吃者在紧张时会放松就要让其学会松弛法。
4、暗示法。暗示对人的影响很大,负面暗示会给人带来不良后果,正面暗示会给人带来良好结果,所以,在整个矫治过程中都要运用暗示法,使口吃者对口吃的害怕心理消失。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读,多和家长进行交流,也要和其他小伙伴,或者陌生人(叔叔阿姨)进行交流。
五、温暖的话使人成功的事例
美国有个小男孩,非常不讨父亲的喜爱.他9岁时,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对她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出乎小男孩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然后回过头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说得小男孩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从此,惹是生非的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好少年,后来他成为了20世纪美国非常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他就是卡耐基.
是啊,人由于一句话的影响而在生活轨迹上先后判若两人,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在于外界给他心灵上的诱导.这种诱导使人们为自己找到影响一生的动力和支撑,重塑一个真正的成功的自我,进而对社会有所贡献.正如卡耐基继母所说的那句“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改变了卡耐基的生活,更改写了卡耐基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都有自己某个方面的特长.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天生一人,必有一路.”这“一路”就是上天赋予人们的生活出路,是人生存的根本.只是这“根本”会因后天环境的影响导致生活方式、生存行为发生变化.“坏”不是卡耐基的“根本”,“聪明、有创造”才是卡耐基的本性.卡耐基的继母用智慧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唤醒了他的人格尊严,使他的人生大放光彩.
教育是耕耘人的心灵的事业,其核心是对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师不光要育人,更要会育心.教学的生命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都意味着顺畅与成功,困难与迷惑给教学的历程布上了荆棘和沟壑.面对学生一时的茫然或困惑,教师应把祥和的寄语送给他们,让他们如春天般一样孕育活力.诸如“努力一下”“你会成功的”“你真行”之类的语言,看似简单、朴实,实则是一种督促,一种期待,一种信任,更是一种鞭策,无疑会让孩子们满怀美好的期待,在不断涌动的情感和温暖的阳光中走向每一个成功,为自己秋天般的收获而自喜自励.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育工作中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扼杀天性、摧残人性的傻事;要用智慧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去识别学生的本性,精心保护学生的天赋;要用智慧去改变学生扭曲的人格和心灵,耐心启导学生的灵魂,开发他们潜藏的创造力,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辉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