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72 2025-06-25 01:32

一、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具体过程如下:

1.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此一元二次方程满足有实根)

2.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平方形式

6.左右同时开平方

7.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例:解方程2x^2+4=6x

1.2x^2-6x+4=0

2.x^2-3x+2=0

3.x^2-3x=-2

4.x^2-3x+2.25=0.25

5.(x-1.5)^2=0.25

6.x-1.5=±0.5

7.x1=2

x2=1

二、在国际交往中有哪些常用的见面礼节

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直接体现出施礼者良好的修养的需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继承和发扬悠久的礼仪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精粹,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

三、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和外源性凝血的异同点

内源性凝血

(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

① 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Ⅻa。

② 由于形成的因子Ⅻ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 Ⅻ,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Ⅻa大量生成。

③ 因子Ⅻ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

④ 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于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⑤ 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Ⅸa和因子Ⅹ分别通过因子Ⅳ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这样,因子Ⅸa即可使因子Ⅹ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为因子Ⅹa。

⑥ 因子Ⅷ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Ⅹ,但它能使该反应过程加速几百倍。因此,因子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会发生血友病,此时血凝过程缓慢,甚至微小创伤也会引起出血不止。

⑦ 因子Ⅹa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它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与因子Ⅴ结合,形成另一复合物,此复合物即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因子Ⅴ也是辅助因子,虽不能趋化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但可使因子Ⅹa的作用增快几十倍。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便能激活因子Ⅱ变为因子Ⅱa,进而使因子Ⅰ变为纤维蛋白。

(3) 值得注意的是当凝血酶一旦形成,便能立即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因子Ⅷ、因子Ⅴ充分发挥辅助因子作用,从而明显加速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

(1) 如凝血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启动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

① 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因子Ⅲ和因子Ⅶ组成复合物,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因子Ⅹ成为因子Ⅹa。

② 因子Ⅲ是一种磷脂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尤以脑、肺和胎盘组织特别丰富。Ca2+的作用是将因子Ⅶ和因子Ⅹ都结合在因子Ⅲ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Ⅶ催化因子Ⅹ,使其激活为因子Ⅹa。

③ 因子Ⅹa形成后,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的过程便一致了。

一般而言,外源性凝血过程较简单,速度较快;内源性凝血过程较复杂,速度较慢。但实际上,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密切联系,同时存在于机体的凝血过程中。

(3) 因子Ⅷ的作用:因子Ⅷ在血浆中原来不具活性,需经过因子Ⅱa的作用才转变为因子

Ⅷa。当因子Ⅱa使因子Ⅰ水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联结为多聚体时,其结构是不稳定的,只有经过因子Ⅷa的作用,才变为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即生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

四、近因认定的基本方法,从损失开始,按顺序自后向前追朔,如果追溯到最初事

D 系列事件中最初的事件 认定近因的基本方法 认定近因的关键是确定风险因素与损失之间的关系,确定这种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两种: (1)顺推法。从原因推结果,即从最初事件出发,按逻辑推理直到最终损失发生,最初事件就是最后一个事件的近因。比如,雷击折断大树,大树压坏房屋,房屋倒塌致使家用电器损毁,家用电器损毁的近因就是雷击。 (2)逆推法。从结果推原因。从损失开始,从后往前推,追溯到最初事件,如没有中断,则最初事件就是近因。比如,第三者被两车相撞致死,导致两车相撞的原因是其中一位驾驶员酒后开车,酒后开车就是第三者死亡的近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