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肢体语言心理学?
(1)虚假的微笑
非语言沟通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点明了真实微笑和虚假微笑的区别:
假笑是很难带动眼角处和眉头处的肌肉,往往只有嘴巴在动,所以显得很违和。而真笑着会明显地看到眼睛变窄了,外眼角褶皱。
(2)焦虑和压力
这很简单。当我们焦虑、压力或不舒服时,我们倾向于进行自我舒缓的非语言暗示——手部互相摩擦、手对身体接触、抚摸腿或脖子等一系列自我触摸的方法。
这种情况往往也说明了,对方很可能在撒谎。
(3)感到兴趣
当一个人某件事物感到兴趣时,最典型的肢体语言就是瞳孔瞬间扩张。但只有最敏锐的观察者才能观察到他人的瞳孔扩张。
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只有10%的信息是来自对方的语言,而40%的信息是根据自对方的语调和语速得到的,50%来自于对方的肢体语言。因此,哪怕有时我们没有听到对方说什么,我们也能凭借直觉明白他人的心理。
二、管理者在沟通时会用到哪些心理学技巧?
管理者倾听式沟通的心理学技巧 1、冷静应对危机,找到合理方法解决问题。
据马克介绍,美国医疗光学厂商Advanced Medical Optics曾需要对某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决定时经历了由震惊到接受的转变。
实际操作:
当你首次遇到难题时,要从震惊中冷静下来,并转而接受,而不是惊慌失措。先是“震惊”的反应阶段;再到“难以置信”的放松阶段;“惋惜”的回味阶段;“正视”重新集中精力的阶段,最后到“接受”开始解决问题的阶段。
2、先倾听,再做出反应,以免产生误解,并达成共识,找到解决方案
马克说,面对一名迟到的员工,雇主可以询问他为什么迟到,听他的'解释,而不是训斥他。
实际操作:
通过平静和明确的语气询问员工来接近他们,而不是立即指责或谴责他们。
3、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说服他们达成生意
马克曾注意到,在和一名CEO会面中,CEO受到其他事情分心并提出另再安排时间,这样和马克的会面就可以畅所欲言并且更加专注。
实际操作:
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所做的反应就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4、通过在会议上提问来突出自己,然后为待会跟演讲人交流做好铺垫
当Staples的创始人汤姆・斯坦伯格(Tom Stemberg)发表完演讲后,马克第一个提问,让演讲者留下印象,从而能够有机会继续跟汤姆交流。
实际操作:
参加会议时,一定要第一个提问,也可以跟演讲人的助理沟通,看演讲人是否需要听众提出某个特定问题,还是自由发挥。
5、让别人感觉受重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创造更好的工作氛围
马克建议这么跟那些打断你的人说话:“对我来说,你的事太重要了,所以我现在要把其他事情处理一下,然后再专门找时间和你沟通。”
实际操作:
当你很忙时,有人打扰你,那么你可以跟他们解释:因为对你来说,他们的事太重要了,所以你需要他们等待,直到你有时间和精力专门与他们沟通。
三、如何“心理学式”的沟通?
这位朋友好!谢谢诚邀。
所谓心理学式沟通,这只是一个说法,其实就是有效的人际沟通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我们知道 ,沟通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交换意见,消除分歧,达到和解,达成合作。无论是亲密关系中的沟通,还是职场人际沟通,其有效沟通的表现就是双方对于沟通的结果都比较满意,双方的愿望都得到满足。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在此可列出几点原则和方式方法: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态度友善,语气平和。用一句心理学词语: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尊重你表达意见的权利。如果一方采取高于一方的姿态,高高在上,高人一等,那么这个沟通就不是平等进行的,想达成和谐是很难的,即使一方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得听从另一方,其内心也是不愿意,不乐意的。二、沟通中倾听很重要,倾听对方的真实想法,察言观色,综合语言和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动作等)听懂对方所表达的真实内容,这样才能将谈话进行下去。如果各说各话,那就无法沟通。所以说人际交谈中,听比说重要,倾听对方是一种修养,表达自己是一种本能。三、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了解对方想法、愿望的内在动机,理解对方。理解能拉近距离,走进对方内心,从而建立亲和关系。四、如果对方暂时不能接受你的观点意见,就不要强行说服,更不能强词夺理,可以退一步,允许对方保留意见,尊重对方的想法。这样即使当时没能达成说服的目的,但你的和善态度和宽容风格,会让对方看重你,从而也就有可能在后来转变想法,同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基础。
1:重要场合,关键时刻脑子一片空白,该怎么办?
--- 方法一:很幽默的,自己批评自己,不知不觉中你就慢慢冷静了。(注意不是自黑, 自黑只适合平时聊天。)。
---方法二:首先预测到自己会产生恐慌,事先预备好发言的小纸片。等到出现怯场的预兆时,就大大方方地把纸片掏出来,用很幽默的态度接着朗读。
2遇到事就爱与他人比较怎么办?
----给自己定一个“自我成就标准”,那个标准只要合乎自己,对于自己来说合适就够了,时时刻刻告诉自己,我这样很快乐,我没必要越过那一界限。
3聊天时,控制不了自己只顾自己发言怎么办?这是病,得治。
---喜欢不停说话的人,是因为潜意识有“对方跟我意气相投”的想法,然,这不见得是真相,所以,需要时时刻刻引导对方和自己互动,让对方去说话,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态度转换为一边点头一边微笑,还很钦佩的样子,聊天的时候,尽量不要自己在那里滔滔不绝。认真听对方说话真的太重要了。
4总是把事情往坏的一面想怎么办?
----把心情调整成;“做不成就做不成,我就尽力去做就好,走到哪算哪”,然后再去努力。这样就真的轻松了。
5该如何忘记想忘掉的事情呢?
----鸡汤所谓的忘记,就是“不去想它,还说这是忘记不快经历的最快捷径。”特么纯瞎扯,努力不去想,为了不想起来而拼命压抑思想,这在心理学上会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你的大脑会提醒你一直思考。事实上,人类的大脑拥有一项很不错的机能,那就是对事物的兴趣会在半年后转淡。将其转换为图表的话,被称为“忘却曲线”。
然后,有小伙伴表示连半年也等不了?
嗯,“擦盐疗法”可以帮到你。具体方法是:再次踏入“正在想的那件事”,把那些痛苦的经验写在日记上,是的,就是自
虐。让自己变得对那些事厌烦起来。其实,只要度过半年,悲伤就会消失掉了。顺其自然吧。刻意让自己忘记,也许很久都忘记不了。
6: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是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得森发现的。该定律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所以,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7:想要挑一个人的毛病,正是因为你对他产生了兴趣的缘故。
---心里越是“关心”某个人,对方的缺点反而会变得越清晰。如果你感到烦躁不安,这也是一种幸运,这是你发现崭新自我的机会。单纯挑别人的毛病这件事虽然会让你毫无收获,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你一定能从让你产生这种情绪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应该是叶芝说的,他说,人活着就有一个大麻烦,什么麻烦呢?就是:我们无法拥有说一不二的感情。敌人身上总有让我们想去学习的地方,我们爱的人总会有让我们讨厌之处。正是这种纠结不清的 情感 催我们变老,让我们皱起眉头,加深我们眼周的黑眼圈更深。要是我们能像小孩子一样全心全意地爱或者恨,我们应该就永永远远快乐了。只是,永不衰竭的快乐和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8:心理学有个治疗法,叫做生物动力学,创始人是亚历山大・鲁宏。他从人的个性形成及身体语言来看心理问题。鲁宏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 探索 ;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9:接近一个陌生人时注意对方脚下的动作。
--当你不得不去打断一段对话的时候,请在接近时注意他们脚下的动作,如果他们只是把身子转向你,那么这不是个大段对话的好时机。但是,如果他们向你移动脚步,对你则是个很好的信号。
10:争论时站在对方的身边而非身前。
-----当你觉得争论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时,你应该走到对方身边,以减少双方之间到压迫感。
11:聊天时,如果你想让对方感到舒适,可以重述他上一步对你说的话。
12:省去“我相信”,“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会让你的话更有说服力。
13:紧张时嚼块口香糖,如果我们的大脑认为我们在吃东西,那么就会放松对危险的警惕,嚼口香糖常常可以骗过大脑从而减少紧张。
14:沟通的时候,不要害怕肢体接触,肩膀和膝关节的触摸可以建立信任关系。
15:在学习的地方张贴眼睛照片,这样比较容易会自动自发、借东西也比较愿意归还,因为有“有人在看”的心理暗示。
16:沟通时,尽量用名词代替动词,例如你想说:“吃饭对你来说多重要?”时,可以说:“当一个可爱吃货对你来说多重要?”
17:坚持每天和自己对话10分钟。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渐渐的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其实为你决策的就是在你意识里形成的价值观。和自己对话,其实就是在和自己意识里的价值观对话,有的时候需要由价值观来判断,有的时候也需要推翻原有的价值观,重新建立新的价值观。在这个和自己内心交流的过程就是与自己对话。
18:谈话时选择一个对方常说的词,每次他们说到这个词时你就微笑、点头,或者有些其他积极的反应,彼此的谈话过程就会顺畅、和谐很多。
19:为了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最好先设定小的、具体的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的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
20:“爱笑的人运气都好”,不是一句鸡汤, 情感 和面部之间的联系非常神秘,而其中的笑是人类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笑不仅是简单的内在情绪的表现,而且也是两个人思想共鸣的外在写照。”
心理学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我不太懂“心理学式”的沟通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心理咨询有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技巧,叫做“ 共情 ”。
“共情”就是 同理心、感同身受 ,将自己放到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去理解和感受,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心路历程,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从而让对方觉得你是值得信赖的,提高沟通效率。
而“共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技巧,只有 深入了对方的内心,才能真正理解对方,才能达到高效沟通。
英语有一句谚语: 把你的脚,放到别人的鞋子里 。说的也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所以,在沟通时,不妨运用一下“共情”这一技巧。而沟通时,运用“共情”有3个好处:
一方面,你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只有 用对方能听得懂、能够理解的方式 ,才能顺利被对方接收和吸收,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对方不理解或者只会把你的话当作耳旁风。
反过来,当你在听对方的观点时,你只有 理解了对方的真实立场和意图之后 ,才能更好地接收和吸收对方的信息和观点。
沟通的过程,就是 把你脑子里的想法,告诉给对方 。
然而,脑子里的想法会很杂很乱,没有条理。但因为是你自己的想法,无论多杂多乱,你都知道具体确切的意思。
但是,对于别人来说,他并不知道你想法的来龙去脉。如果你在传达想法时,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完全没有条理,对方就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导致没有兴趣而分心。
所以,沟通时,要 站在对方理解的角度,组织你的语言,让对方能够非常简单、明晰地了解你的想法。
沟通,也相当于 贩卖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说的话, 对方没有兴趣,那你就是白费口舌 。
而共情就是事先 分析和打探出对方对什么有兴趣 ,然后将你的想法包装成对方感兴趣的形式。
比如抛出你的观点之前,先设计一个对方感兴趣的场景和桥段,等勾起了对方的兴趣之后,再抛出你的想法和观点;
比如为了让对方喜欢你,能和你沟通,一开始可以专挑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热场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