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伦理观有哪些
主要表现在道德本位、忠君尊上和家族中心三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个人以为,儒家的精髓在孔子时代,孟子次之。董仲舒之后,儒学就开始宗教化了,等到了程、朱时代,就已经严重违背了孔子儒学的核心,也就是人性第一的原则。
中庸原本是以“诚”为根本的,而程、朱却是严重的不诚(至少我是这么看),其核心是禁欲禁性、画地为牢,原本就不符合中庸的“自然”原则。
楼主如感兴趣,可在HI上细聊,呵呵。
二、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与可持续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有何区别?急!!!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可持续发展,但比可持续发展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而可持续发展的单独提出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它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生态持续,指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指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要求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的生产废物,社会持续指可持续发展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总之,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同时,应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是一种崭新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人类发展观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其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协调发展,这也就和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自然观为根本指导,蕴含了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与生态自然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且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
三、儒家所提到的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这是我复制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