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定要主修心理学吗?

口才训练 2023-01-27 16:19 编辑:admin 160阅读

一、大学一定要主修心理学吗?

大学生不一定要主修心理学,心理学在现在的社会虽然说是很有用的,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很好的与人之间相处、沟通。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社会经验,如果修了这一门课程,对你以后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个并不是说必要的,有些人不修心理学也会与人沟通。

二、为什么谈话要讲究艺术?

谈话人也要讲究艺术,尽可能语言流畅、口齿清楚,谈的问题中心突出、简洁明了、逻辑性强,以引起对方注意。但有些人不太注意这方面的修养,想谈的问题心中无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甚至语无伦次,颠三倒四,使听的人不得要领。不懂得“言不妄发,发自当理”的道理。别人听不明白,也就无法理解和回答你的问题。所以,在谈话之前一定要把须谈的内容想清楚。但是不管怎么样,与人交谈都应该尊重对方,让人把话讲完,切不可表现出不耐烦,造成对方心情紧张,更不知所云了。

谈话最忌炫耀自己

有的人有意无意利用交际场合炫耀和显示自己。表现为谈起话来没完没了,不给别人谈话的机会。谈话中处处显示自己多知多懂、学识渊博、自吹自擂、信口雌黄、高谈阔论、旁若无人,语言中时时流露出为了抬高自己故意贬低别人的意思。当别人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或一些说法时,就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反唇相讥,不给别人留一点情面。其实这样的人倒是比较浅薄和无知的,也不会受欢迎。培根说过:“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人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语言的奴隶。”这样的交谈往往不欢而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谈话时,避免冷落别人

多人交谈时,注意照顾到每一个人,不冷落别人,这绝不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是礼节。

总之,交谈是以诚恳为前提,通过亲切、朴实的语言,文雅的举止,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自然有助于合作的成功。

说话时应该克服的不好习惯

去除杂音

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语言的杂音。有些人谈话风度很好,只是在他的语言之中,有许多无意义的杂音。

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或是喉咙里好像老不通畅,轻轻地咳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嗯”,好像每句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

诸如此类,都是要加以消除的。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仿佛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光彩。

三、在大学里,为什么要人际交往?

(一) 交往愿望强烈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干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仅理性地思考、判断、处理自身的问题,也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着强烈的体现个性的见解和疑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抱负与志向鲜明,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参与和处理家庭事务,充分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性格,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东西,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五) 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交往中注意较温和的方式,不再粗暴地自夸自大,对社会、同性和异性的鉴赏力增强,能适应各式各样的人,能接受并宽容朋友的不同意见,不试图硬性地改变他们,争吵减少。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交往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 (六) 交往内容多样性 大学生交往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人际交往频繁,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外交、人生、理想、爱情和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大学生交往频率提高,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交往方式、手段更多,由原来的互访、通信等转向使用一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交往工具、交往场所等交往手段。利用现代化手段仍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但在大学这个教学、科研中心,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形式化的东西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反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七) 交往范围范围扩大,但仍以同龄人为主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际间的交往不能局限于亲缘群体之内,人际交往的范围随之扩大,大学生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戚、邻居、成长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在社交场合认识的其他人,其中又以同学交往为主。大学生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众多的交流机会、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选择在同寝室、同班级、同乡同学之间,围绕学习、娱乐、思想交流、感情交通而展开。他们较少受社会经验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开放活跃,力图突破现有的交往圈,不断以新的眼光和标准去扩大交往范围,寻求更多更好的伙伴;交往能力强的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更多的大学生突破班级、年级范围,发展到同级、同系、同校高低年级可认识的所有同学及外校、社会上的朋友,进入各式各样的校园交际环境。不仅是同性之间的交往,异往也很经常。 (八) 部分大学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机会和环境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缺乏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交往技能过于贫乏,交往方式过于被动。青年学子未接触社会,其复杂性绝非在菁菁校园中所能想像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发现以前那种认为自己可以完全独立的心态是可笑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因他们的年轻而难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