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人类进化的两种假说是什么?
现代人的起源问题,19世纪末就有人提出来了,当时主要是针对尼安德特人是否是现代欧洲人(白种人)的祖先。一种意见认为尼人进一步发展就成为现代人,是从直立人发展到现代人的中间环节。另一种意见认为尼人不是现代人的祖先;现代人是由尼人以前的智人发展而来的。
尼人以前的智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当亚洲西部发现年代很早的现代人化石时,有些人便主张现代人始于西亚;以后在非洲南部发现有年代更早的现代人化石时,便由西亚改为南非。
概括来说,有两种对立的假说。一种假说是,由某一地区出现得最早的现代人,散布到各地,代替了当地原来的人而成为现代各人种;这是单一地区起源说。另一种假说是本地区的现代人是由本地区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连续进化而来,各地区之间有基因交流;这是多地区起源说。
现代人起源的两种假说,是过去少数古人类学家在争论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能够为这两种假设物证的有关资料很少,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不必多费时间争论。
1987年,情况突然改变了。事情缘于美国的分子遗传学家卡恩和斯通金在这一年发表文章,公布他们对实体进行研究的结论。他们选择了其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妇女以及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土著妇女总共147人,利用她们生产婴儿时的胎盘,分析了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线粒体在细胞核外,产生维持细胞生活的几乎全部能量。线粒体的DNA与婴儿细胞核内的、决定大部分身体形状的基因上的DNA不同。首先,线粒体的DNA只由母体遗传;它不像细胞核里的DNA是双亲基因的混合,由双亲遗传。原因是精子的线粒体都在尾部,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子。精子尾部既然不进入受精卵,其所带的线粒体DNA便都消失了。
根据线粒体DNA的这种特点,便可由此追踪她们的遗传关系和谱系。例如,研究某人细胞核DNA的某一特殊的基因,向上追溯5代,可能有32个祖先提供了这个基因,而线粒体DNA则只有一个祖先提供了这个由母体而来的基因。
知识点线粒体
线粒体又叫粒线体,是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和原生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由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
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场所,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中文名称为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的主要场所,有细胞“动力工厂”之称。另外,线粒体DNA演变的速度比细胞核DNA快5~10倍,因而在同一时期内,它能积累多得多的变化;变化多则易于区别和测量。由于线粒体DNA只有由亲体之一的母体而来,因而它显示出的差别不是由于基因的重新组合,而是由于基因的突变。
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线粒体DNA,有些互相接近,有些则差别较大。由此作了一个系统树表示其相互关系,结果是该树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但很快分为两支。一支的线粒体DNA都是从非洲祖先来的个体;另一支则来自非洲、亚洲、澳洲、高加索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祖先,这种类型最简单的解释是其共同祖先来自非洲。根据已知的线粒体DNA突变的速度,计算其年代为距今14万~29万年,平均为20万年。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追到大约在20万年(14万~29万年的平均数)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这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上一切人的祖先;大约在13万年(9万~18万年的平均数)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非洲家乡,分散到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但新近的研究表明,实际年代要比卡恩、斯通金两人得出的年代要长得多。
这个理论提出后,立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无数次的会议,大量的出版物,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争论,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论点。
卡恩、斯通金的“夏娃”理论提出后,遗传学家在尝试着寻找“亚当”。美、英、法等国的研究者已开始在观察Y染色体,它只通过男方传递。由于Y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部分DNA,核内的基因比线粒体内的多得多,所以工作起来是困难的。
按照多地区起源说,200万年以来,从直立人到现代智人,连续进化的趋势遍及旧大陆;有小群体的迁移,而基因交流必须严格限定在极大的地理区域中,还要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维持这种地理区域的孤立状态,以致大多数群体遗传学家都认为,这简直是不现实的。
按照单一地区起源说,现代的各人种是较晚的时期由非洲进化而来的,各地以前的人群,被以后非洲来的人群所取代,那么现代各人群都应共同具有某些非洲人的特征了,可是直到现在,对此还是不能确定。
按照单一地区起源说,现代人与早期智人之间应该有遗传混合,有些人会具有很不同于现代人的线粒体DNA,显示其古老的起源。可是,检验过来自世界各地四千多现代人所有线粒体DNA类型的起源,都在较近的年代,没有发现古老的线粒体DNA。这种结果意味着现代的新来者完全取代了古老的人群。这个过程于10多万年前开始于非洲,然后在以后年代里散布到欧亚大陆。
现代人以前的人被现代人大部分甚至完全取代,取代是怎样发生的?要是真的被取代了,那么现代人以前的人后来是怎样消失得无踪无影的呢?按照人类生存的逻辑,这样彻底的消失,可能发生吗?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两种假说都有难以解释的困难,有待未来的研究工作来解决。
二、霍金假说?
霍金的第一大理论便是“奇点定理”。1965年,当时博士还没毕业的霍金准备找一个博士论文题目,结果他看到了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发表的一篇关于黑洞的论文。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大的天体,引力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研究认为,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的尽头,恒星内核会因为引力而坍缩,发生超新星爆发,所残留的部分便是黑洞。黑洞的表面被称为“事件视界”,掉入事件视界以内的任何物质都无法逃离出来。同时,这些物质或光会被强大的引力压缩到位于黑洞中心的、密度无穷大的一个点,这个点被称为“奇点”。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切已知的物理理论在奇点处都会失效,其中也包括相对论。于是科学家猜测,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奇点。不过彭罗斯却在这篇论文中严密地证明:一旦形成事件视界,在视界内部必然会产生一个奇点。
博士时代的霍金
彭罗斯
读了彭罗斯的论文后,霍金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时间反演的话,那么彭罗斯的证明其实也同样适用于宇宙的开始。我们知道,现在的宇宙依然在不断膨胀,如果时间能够倒流的话,那么可以想象,现在的宇宙会不断缩小,最终坍缩为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就这样,通过将时间反演,霍金从数学上证明了,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诞生时也必然存在一个奇点,这就是奇点定理。
是不是感觉太简单了,别慌,霍金的第二大理论我估计你就听不懂了,因为我压根就说不明白,这就是“无边界假说”。刚才说到,如果只是根据广义相对论考虑的话,那么宇宙必定诞生于一个奇点,虽然证明没什么问题,但是奇点的存在却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原因就在于在奇点处,广义相对论会失效,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也无法弄清楚在宇宙诞生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该怎么办呢?霍金想到了量子论。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律,而奇点正是这样一个极其微小的点,于是,霍金深入贯彻落实将量子论与广义相对论结合起来的指导方针,开展了有关宇宙起源的研究。
根据量子论,微观粒子具有类似波的性质,这种粒子的状态就是所谓的“波函数”。霍金利用波函数表示坍缩成极其微小的宇宙整体,从而研究了宇宙的规律。利用波函数来研究宇宙规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必须确定波的另一端,也就是宇宙的另一端是怎样的,而在这里,宇宙的边界便是指宇宙的开始。于是,霍金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猜想,他认为,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宇宙没有边界,这样一来,就可以去除掉宇宙诞生时所必须存在的奇点。
好了问题来了,宇宙没有边界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霍金认为,宇宙之初流逝的并不是普通的时间,而是虚数时间。我们知道,虚数的平方是负数,当然了虽然我们了解这一点,但虚数时间是什么却说不清,总之,如果是这种特殊时间的话,那么就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也就无从得知到底哪里是边界,这就是无边界假说。霍金认为,宇宙始于时间与空间没有任何区别的状态,当普通的时间,也就是实数时间在某一时刻开始流逝之后,宇宙才开始了急剧膨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是不是没听懂,没听懂那就对了,我都不知道我刚才说了什么。没听懂也不要紧,你反复仔细琢磨几次,琢磨琢磨就睡着了。
霍金的第三大理论便是大名鼎鼎的“霍金辐射”。前面说过,按照过去的理论,物质一旦掉入黑洞,就再也无法逃逸出来。所以人们都认为,黑洞的质量只能不断增加,它的欲望是无穷的。不过霍金却认为,如果应用量子论的话,黑洞有可能释放出光子等各种粒子而丧失质量,就像一杯水一样,最终它会蒸发消失。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还得靠量子论来解释。
量子论认为,宇宙空间中并非空无一物,即便是在去除所有物质与电磁波的真真空中,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且能量还在不断地涨落。如果在基本粒子水平的微观尺度上观察真空的话,粒子借助于能量涨落,时时刻刻都在成对地生成与成对地湮灭。
而在黑洞表面附近,同样的事情自然也在发生。不过情况还稍有不同,那就是粒子对中的一个会进入事件视界的内侧,并不断地坠向黑洞的中心,此时的它就再也无法与它的基友相遇了。这样一来,剩下的一个粒子就会失去湮灭的对象,于是这哥们就向黑洞外侧逃逸,看上去就像是黑洞向外发射粒子,这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
此时,坠入事件视界内的粒子由于受到巨大引力的影响而获得“负能量”,剩下的另一个粒子则获得正能量。根据质能方程,能量与质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吞噬了携带负能量粒子的黑洞就会减少相应的质量,一点点地将自己蚕食殆尽。
三、假说的近义词?
假说读音:jiǎshuō近义词:假设、假使解释:1.见“假设”2.假使;纵使借故 近义词 汉语:借故, 托故, 假托, 推托, 借口, 假说, 托词, 托辞,借故, 托故, 假托, 推托, 借口, 假说, 托词, 托辞近义词1: 猜想 ( 反义词 | 近反义词 )
意思:猜测:我~他同这件事有关。
造句:我猜想:是的。1.姑且认定:这本书印了十万册,~每册只有一个读者,那也就有十万个读者。
造句:尽管我们反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强假设,而大部分学者却普遍接受了其弱假设。
四、信号假说总结?
信号假说是指的信号肽家说,由洛克菲勒大学布洛贝尔提出,并且又由他证明该假说。
主要是他认为在蛋白质转运过程中,需要信号肽介导,也就是合成的蛋白质中包括一小段能够充当识别交流的多肽,这个信号肽能够与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进行识别并发生相互作用,将目的蛋白转运到特定的区域。
五、输入假说优点?
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六、煤炭自燃假说?
煤炭自燃是由于自然界温度高,煤炭本身是黑色的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散发不出去,达到煤炭的着火点就会自发性燃烧,这就叫做自燃。
七、人性假说包括?
在人类的管理活动中。管理的要素主要有人、物、财、信息等等。由于人的特殊性,对人的管理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特别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自身的素质得到了空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价值和自身存在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
因此,“人”这个要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组织中的“人”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则离不开对人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有对人性的探讨和理解,有的是属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范畴,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理论。
而有的人性假设理论则超出这些范畴。和伦理学、社会学相联系,可以看成是广义上的人性假设理论。这些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所形成的人性假设理论,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管理学史上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理论,经济学上则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着的新变化正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深化,人性假设理论在2l世纪有了新的进展。从时间跨度和中西方地理因素考虑,我们可以将人性假设理论划分为西方人性假设观、中国古代人性论和2l世纪的当代人性假设新观点。
下文就从这种分类角度对至目前为止形成的人性假设理论加以综述,使读者对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新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1、“工具人”假设。这是西方最早的人性假设理论。产生于古代中世纪奴隶社会的管理实践之中。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和他们的私人财产。在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家则把雇佣工人看成是活的机器或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这些劳动者就象工具一样。任由管理者使唤。自身价值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体现,他们是在暴力、强迫之下劳动着的。
2、“经济人”假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和发展,到了l8世纪,西方享乐主义哲学者和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这个假设。他们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经济人”思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的提出标志着社会的巨大进步。
3、“社会人”假设。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的意外结果使他们观察到了人性的另一个重要侧面—— 人不仅仅是关心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还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实验的结论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是管理学的重要转折点,开创了“行为科学”学派。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有着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够有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组织给予挑战I生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员工的强烈工作热情。
5、“复杂人”假设。6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在综合“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三种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遇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应当说,沙因的观点弥补了前几种人性假设的缺失,是比较全面的。
6、“文化人”假设。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在他的《z理论——美国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从社会和组织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分析日美两国企业的不同和利弊,强调要重视人的问题,对员工要信任、亲密以及一致的组织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文中虽未直接提出“文化人”这一名词,但其文化、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就蕴涵了这个名词的实质性内容。
八、物质起源假说?
物质起源问题。宇宙最初还没有生成物质时的状态称为无极,呈一片混沌状态,具体情况是整个宇宙空间里挤满了一种叫做虚粒子的飘忽的东西,虚粒子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虚粒子时隐时现,在能量波和实物粒子之间瞬间变来变去,这种现象符合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及波粒二重性原理
九、上位效应假说?
一对基因显性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作用,这种非等位基因间的抑制或遮掩作用叫上位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
分类
(1)显性上位:一对基因中的显性基因阻碍了其他对基因的作用。
(2)隐性上位: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阻碍作用时叫隐性上位。
十、游戏起源假说?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人类的游戏起源于原始的戏剧,祭祀活动以及社会生产劳动等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游戏是人类进化史的嬉戏性的复演。
大量的研究表明,现在的游戏在古代很多不是游戏,而是古代的巫术祭祀活动。具有竞争性的竞赛游戏是神圣仪式的组成部分。他们为死去人灵魂的归宿、期盼好天气、为病人康复、为不育者得子、为感谢丰收等。是为了让神高兴。像斗鸡、斗牛是古代很多部落为了生存而举行的一项神圣的巫术祭祀活动。像现在西班牙仍然在举行的斗牛活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