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合适,四岁的孩子心智不成熟,也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家长最好不要用成人的思想来去要求孩子或者说一些过激的话,我们应该换种方式告诫她你做的不对,或者让他去亲自尝试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知道事情结果不是自己希望的事她就会记住了。
大家好!我是辛巴育儿,家有小仙女一枚,硬核带娃奶爸。不说教不盲从,崇尚开放式的因材施教。我从一个专职带娃奶爸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问题描述的很具体,我想,这位职业妈妈可能正在遭受“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的双重暴击,令人同情。(具体意思可自行在头条搜索关键词查询,请谅解笔者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做名词解释上,从而拉低回答的质量)但与本问题关联不大,故不做引申。
敬酒不吃吃罚酒是接地气的正常俗语“敬酒不吃吃罚酒”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口语普及率极高的一句话,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情境中。辛巴从小就被父母说过无数次,为人父后也会把这句话用在女儿身上。
与老一辈不同的是,这句话中的“罚”字在今天主流育儿观的指导下,已经从简单粗暴的“体罚”逐渐过渡到对孩子实施“限制行动”;孩子吃下的这杯“罚酒”从挨打挨骂变成不准看电视不准出去玩。
所以,在我看来,文中的爸爸“教育”妈妈“不该对小孩讲大人的话”属于强词夺理不合逻辑的“野蛮教育”。
术无正邪,用之正则为正敬酒不吃吃罚酒,一般都是和“别不识抬举”连着一块用的。而这后半句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更大!
四岁半的孩子,如果能理解妈妈这句话背后隐含的“规则意识”和“互相尊重”,从而对后半句“别不识抬举”的赤裸裸警告产生敬畏,及时收敛并对说教的妈妈恢复尊重以免“吃罚酒”。那么这句话所带来的教育意义与效果都是非凡的,孩子和说教者都理应得到赞许。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用错了,效果则是完全相反,丧失了教育意义。
举个例子:四岁半孩子也许并没有描述的那么“早熟”,语言能力强不代表综合理解能力也强,更不代表孩子的教养程度。当孩子无法理解“敬酒不吃吃罚酒”和“别不识抬举”的意思时,而妈妈又恰恰过高估计以为孩子理解并且已经接收到警告了。这时候,气急败坏的说教者往往会急切地给孩子灌下这碗“罚酒”,更有甚者会借题发挥,对孩子新账旧账一把算。在孩子痛哭流涕声和教育者的嘶吼打骂声中,实在谈不上有什么教育效果。
干货:怎么对孩子用好这句话所以,关键之处不在于“敬酒不吃吃罚酒”该不该对孩子说,而是在于用这句话的方式和方法。
请用平和的心态对孩子说出这句话,家庭教育切记有理不在声高。教育孩子不是吵架,没有吵赢了,只有双赢或双输;
对幼儿要解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家人理应互相尊重。说教者需要先自省是否已经真正做到先给孩子“敬酒”?育人先育己;
当着孩子面明确“罚酒”具体的惩罚措施是什么,建议抛弃简单粗暴的打骂,抓住孩子痛点合理地提出孩子可能畏惧的惩罚内容,建立起有效的惩罚机制来帮助孩子竖立规则意识。家长需要保持克制不能沉迷在为了惩罚而惩罚之中。
最后,辛巴结合自身经验给出的干货,如果有那么一点帮助和启发,记得关注@辛巴育儿
以上内容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互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