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军事能力就是“笨拙”水平。纵观整个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组建湘军对付太平军,几乎屡战屡败,甚至快要落于自杀的地部而已。
至于最后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活捉李秀成,这并不是曾国藩军事能力的展现,而是太平天国内乱相互残杀,导致曾国藩率湘军乘虚而入罢了。
如果不是“天京叛乱”,楊秀卿、韦昌辉、石达开等诸多将领齐心协力,湘军想攻破天京(南京),这是不可能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清政府勾结外国列强势力,共同绞杀太平军,最后使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失败的。
三流。
“遣将则胜自将则败”,就这么简单。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锐欲讨贼,率水陆军东下。舟师初出湖,大风,损数十艘。陆师至岳州,前队溃退,引还长沙。贼陷湘潭,邀击靖港,又败,国藩愤投水,幕下士章寿麟掖起之,得不死。而同时塔齐布大破贼湘潭,国藩营长沙高峰寺,重整军实,人人捓揄之。
国藩以前靖港败,自请夺官,至是奏上,诏署湖北巡抚,寻加兵部侍郎衔,解署任,命督师东下。……至於九江,前锋薄湖口。攻梅家洲贼垒不下,驶入鄱湖。贼筑垒湖口断其后,舟不得出,於是外江、内湖阻绝。外江战船无小艇,贼乘舴艋夜袭营,掷火烧坐船,国藩跳而免,水师遂大乱。
打“发匪”不行,打别的又怎样呢?也不见得高明啊!
然督师年馀,捻驰突如故。将士皆谓不苦战而苦奔逐,乃起张秋抵清江筑长墙,凭运河御之,未成而捻窜襄、邓间,因移而西,修沙河、贾鲁河,开壕置守。分地甫定,而捻冲河南汛地,复突而东。时议颇咎国藩计迂阔,然亦无他术可制捻也。
之后李鸿章接任后则成功镇压了捻军,虽说“防河之策,皆国藩本谋”,但李鸿章能完成他却做不到,起码说明他即使有布局能力,执行力却不强。
当然,这绝不是说曾国藩无能。曾的长项在大局观,对整体形势把握能力较强,而沙场决智勇则非他所长。
於是国荃有捣金陵之师,鸿章有征苏、沪之师,载福、玉麟有肃清下游之师;大江以北,多隆阿有取庐州之师,续宜有援颍州之师;大江以南,鲍超有攻宁国之师,运兰有防剿徽州之师,宗棠有规复全浙之师:十道并出,皆受成於国藩。
而且曾国藩意志坚强善于鼓舞人心,算是不错的“政委”。而这就是曾国藩的真实战术水平,所以他压根不敢想夺取天下——湘军又不全是他曾家的,真正能跟他一条心的最多一个曾国荃。老九擅长的不过是“结硬寨打呆仗”(比老哥执行力强一些),也说不上什么经天纬地大才。就凭这点资本,别说争天下,连一众同僚他都没把握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