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我想从你的描述来看,你正处于一种自卑的心态中无法自拔,十分理解你的境遇,我想,孩子一生最大自我认同的基础就来自于父母,而你的父母恰好没有做到这一点。
分析原因目前你的状态是,表达方面不够自信和清晰、心理感受性很敏感,内向少语,自我认同感差,而在这些问题当中,自我认同感差正是核心问题,这是很多自卑心理的人都会存在的,想要改变绝非易事,但是也绝对不是心理“癌症”。希望可以首先通过心理学的理论让你清楚这种自我不认同的来源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我们逐渐开始了对自我意识的清晰和加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自我认同更多来源于外界,而父母的支持和赞扬则是我们自我认同的起源。所以,当你的父母不断责骂你时,其实也就是在不断给你暗示,“你不行,你很差”,所以,潜意识当中,我们就失去了一部分自我,就是那个积极地我们。
所以,想要改变这一切,我们首先就是要脱离过去,重塑自我意识。
开始学会脱离固有环境,控制人生在中国家庭当中最常发生的就是孩子无论是心理还是物质上都很难去脱离原生家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住了,一旦进入这种情况,我们无论是好是坏都很难去真正做到心理化的自由。
虽然不清楚题主你的年龄,如果你已经成年,我想除了家庭,社会更是你需要更多接触的地方,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社交,多进入你这个年龄应该进入的角色会对你的自我意识有更多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即使刚开始很混乱,但是也要去不断地尝试。这就是从心理和物质上脱离的必须条件。
其次,我们要逐步建立一个正确、良好、积极的思维方式。
例如:你认为自己不会说话,这个问题当中,包含几层意思,1、表达能力没问题但是你不敢说话;2、你的表达能力较差,所以不敢多说话;
你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其实在很多自卑心理的人当中,不受欢迎并不意味着他受到了外界的抵制,而是其潜意识当中对自我缺乏认同感,所以思维表现出来的便是我很差,所以没有人愿意和我接触等等负面思维。
这两点问题你首先要搞清楚,你认为的状态和处境,是不是真实发生的!?
父母从小对你进行的是负面暗示,那么,我们反向进行,对自己进行正面暗示,这是建立良好思维的一个过程。并且,也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自我安慰,单纯地自我安慰是没有用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自身的所长和所短,这个过程你需要进行自我分析,再差劲的人总有一些优点,无论是善良,积极,友善都是优点!我相信你也有!
然后,找到那些可能是你的优点,但是被你忽略了的,例如:你其实表达能力挺好,你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因为你自身的负面心理而被屏蔽了,但是仔细思考,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的。
然后,分析缺点,这些缺点是不是你所能改变的,例如:表达能力差(那么,这是可以后天重塑的),长相一般(这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的,并且,也并不是你个体所存在的),然后,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积极地暗示。
这个暗示过程不复杂,其实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出现了负面思维并且开始逃避时,那么,你就暂时不去想,然后转换思维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这个过程不容易形容,如果没有引导,自我引导需要花一段时间去感受)。
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容易改变,我说的这些是你前期必须做到的,然后,你就会收到积极地心理反馈的,加油吧!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
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沉默,是被生活抹去了棱角,是对世界的一种妥协,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我却觉得,如果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这不是懦弱,不是妥协,而是意味着,你看淡了很多事,看轻了很多人,你变得越来越成熟。
明亮而不刺眼,柔软却很有力量。
把人看清,不如把人看轻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与人争辩,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点芝麻大的事情也喜欢找人诉苦。
后来,慢慢长大,发现越来越喜欢沉默的感觉。
不再急着与人辩驳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经历不同,三观不同,对一件事的看法也一定会有所不同。
道同则同行一段,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不再把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觉得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多多交往,如果觉得累了,选择沉默,慢慢远离便是。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没必要强求自己去取悦谁,迎合谁。
生活里有了苦,也不再急哄哄地找人诉苦。因为自己的苦,只有自己懂。说得多了,别人只会觉得你矫情,不如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找一件令自己开心的事情,独自疗伤,寂静欢喜。
人这一生,终究会遇见许多人,而每一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有其意义。
爱你的人,给你温暖与勇气;你爱的人,让你学会如何爱与分享;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如何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学会自省和成长。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的人在这一站下车,有的人在下一站下车,能同行一程,已是莫大的缘分。
当陪你的人要离开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学着看轻,然后挥手道别。
我们都是天地间的过客,世上很多人和事,我们都做不了主。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红尘陌上,我们终要独自行走,看轻了,人才会更快乐。
把事看透,不如把事看淡
半生已过,你越来越沉默,不过是明白了,很多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想一想,就算了,于是选择了沉默。
很久以前,一位国王想找一句话,这句话要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
但他花了很多时间问了很多人,都没有找到。
直到有一天夜里,在梦中一位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世事如烟,沧海桑田,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一件事是永恒不变的。
对于那些看不透的,难以放下的事情,沉默是最好的武器,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会让一切过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疯狂地喜欢上了这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它几乎成了我的人生箴言。每当我伤心难过、被人误解、工作不顺的时候,我就会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人生数十载,我们现在所在意的、计较的、已得的、未得的,不过是生命长河里非常短暂的一瞬,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完全不值得我们耿耿于怀。
往后余生,告诉自己,得也开心,失也淡定,看淡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沉默安静,浅笑安然。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很喜欢在QQ空间里发表说说,或者发朋友圈,用简单的几句话,表达一些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或者一些别人不易察觉的小心思。
等到多年之后,再去翻曾经发的说说、朋友圈,会觉得自己曾经的言论很矫情,恨不得全部删除。
其实,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不管当初多么欢喜、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慢慢变淡,成了你生命里一段缥缈的记忆。
所以,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越来越深刻地明白:
爱过恨过,皆成经过,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把心放宽,把事看淡,在沉默中独享自己的小心事,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喜欢沉默,不过是因为越来越成熟
看过这么一句话:
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要辗转反侧的要熬几个秋,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等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在人前矫情,四处诉说以求宽慰。
当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应该是你越来越成熟,很多事看淡了,很多人看轻了。
所以,当想争辩的时候,想一想,就算了,于是选择了沉默。
也不再像年少的时候那样,时时想着如何融入别人的世界。年岁渐长,慢慢喜欢上安静和独处。
闲来无事,给自己和家人准备一顿精致的餐点;打扫屋子,摆上自己买来的好看的小物件;戴着耳机,听着喜欢的音乐在公园里散步;捧一本书,安静地待一个下午......
如果你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端坐一隅,浅笑安然,不喧嚣,不张扬,他并没有不开心,只是觉得,沉默的状态,更舒服。
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能事事都看透;一个人再智慧,也不能人人都看懂。
真正成熟的人,明白往事如流,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往后余生,愿你不争不抢,不闹不恼,不卑不亢,沉默以对,寂静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