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需求层次理论?

口才训练 2023-09-10 06:59 编辑:admin 280阅读

一、罗杰斯需求层次理论?

是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会承认的需求)社交的需求(社会关系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身体基本需求)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组织激励(motivation)时应用最广泛的理论。

二、人际关系理论又称?

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而在中文中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那么人际关系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其中有哪些要点是我们可以应用到生活之中的呢?

//

学会尊重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对于朋友的隐私,我们不应该想方设法去探寻,即使知道了某些隐私,我们也要守口如瓶。无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尤其注意的是不可随意触探他人心理底线,我们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随随便便,以为是熟人就忽略了细节。

//

学会体谅

//

现在的人们人际关系都比较复杂,单从微信好友数量上就可以发现每个人的朋友都很多。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新一代的年轻人自我意识都会更强,所以在面对各类事项时,常常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有时在说服对方的途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这时互相体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包容他人的同时,更可以促进自我的成长。

//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

朋友之间的聚会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我们应该积极参与配合,千万不能把集体活动当做无聊之举而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的样子。其实,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投资。集体活动有无和多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

互相帮助

//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当朋友遇到困难,我们应该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有人生病,应该相互关心照顾,离家在外孤单一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如果能有朋友的体贴和照料,定会倍感温暖,这样有利于增进你们之间的情谊。

人际关系理论中说道: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所谓社会人,是指人们不仅有纯物质的需求,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求。一个人的存在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交往。有效的利用人际关系理论,帮助我们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交往。

三、人际关系平衡理论?

1. 除父母外,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给予你,大致遵循平衡原理。即双方在自己内心中评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的效应是否平衡,当评估为“等价”时,双方交换方可形成。

2.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极少有对方想要主动伤害你的行为发生。大多数情况是,对方忽视你或者遗忘你而造成的误会。你认为对方在跟你作对,往往是自己的主管臆断。你由此而主动发动“进攻行为”,往往最不经济,也会导致非常恶劣的后果。

3. 基于以上,珍视爱你的人、关注你的人甚至是恨你的人。因为这三类人与漠视你的人比较数量极其稀有,他们构成了你生活甚至生命的全部意义。

四、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

人际关系的三大核心

人际关系的核心一:乐观主动

无论何时学会首选给对方一个微笑,总是板着个脸给人太严肃的样子,会让人觉得很不解。如果你给对方一个微笑,对方也会回报一个笑脸,这样就形成了爱的传递。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不管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儿,都要乐观的去面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处理,办法总比问题多!要坚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人际关系的核心二:真诚待人

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如果你一开始就是抱着某种目的接近他人,而且极力的掩饰了自己,这样以后同事知道后会很讨厌你的。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人际关系的核心三:尊重平等

这一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尤为重要的,有的人会因为对方是同样职位的同事而看轻了对方,甚至出言不逊,这可是很得罪人的,要把对方放到同一个高度来审视,当成朋友去尊重。人都是互相的,尊重也是。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五、人际关系理论基本特点?

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性、复杂性、多重性、多变性和目的性。

1.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活动频率逐步增加、活动内容日趋丰富,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也不断增强。

2.复杂性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多方面因素联系起来的,且这些因素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还具有高度个性化和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点。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人们交往的准则和目的不同,交往的结果可出现心理距离的拉近或疏远,情绪状态的积极或消极,交往过程的冲突或和谐,评价态度的满意或不满意等复杂现象。

3.多重性 所谓多重性是指人际关系具有多因素和多角色的特点。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在病人面前扮演护士角色,在同事面前扮演朋友角色,在丈夫面前扮演妻子角色,在孩子面前扮演母亲角色等。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同时,又会因物质利益或精神因素导致角色的强化或减弱,这种集多角色多因素的状况,使人际关系具有多重性。

4.多变性 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目的性 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目的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际关系的目的性更为突出。

六、人际关系理论的起源?

梅奥(George Elton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各种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人,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居美国,美国行为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着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

二是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七、人际关系圈层理论?

有一个理论叫做圈层理论:你的人脉圈决定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身边的都是年入百万以上的人,那么你很快也会年入百万。为什么?

如果说你的身边的朋友都是做生意、都是创业的、都是赚大钱的,那你跟着他们,你就会被他们耳濡目染,然后他们有机会也会带上你,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间,哪怕是你自己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慢慢的跟着他们,也会学会这些东西,甚至慢慢的你会参与到他们的项目、他们的创业、他们的生意中去,从而慢慢的自己就会变成跟他们同样的人。

八、人际关系理论学说顺序?

,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居美国,美国行为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二是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

  从1924年到1932年,以梅奥(G. E. 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先后进行了4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 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未改善,

九、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该理论关注两方面内容——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了解。

在交流中,我们制定了如何实现目标的规划,这一规划的形成以我们自身的目标为基础,同时,也要以在交流中获取的有关对方的信息为基础。

吸引力和归属感是削减不确定性的积极因素。随着交流双方逐渐发现他们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而彼此之间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则随之降低。

十、简述詹姆斯、埃里克森、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詹姆士的自我理论:

詹姆士的自我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人格理论。因为他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人格和自我这两个概念的。

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詹姆士划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并对这两个方面的自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他认为,所谓经验的自我,就它的最广泛的含义上来说,指的是一切一个人要呼之为“我”(Me)的或“我的”(Mine)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一种被知的东西,也可以叫做被知的我或被动我。其成分有三种:物质的自我,社群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所谓纯粹自我,也可以称之为能动我或主动我,指的是一个知晓一切(其中也包括自我)的那个东西。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

埃里克森赋予自我以特征和它自身的需要。他认为自我以为本我服务为出发点,但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出它自身的各种功能。强调自我的自主性。

并提出自我发展的8个阶段: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繁殖对停滞)

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虽然是简述,但是该写的还是得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