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年之礼?
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成年礼一般会举行隆重仪式。
中文名
成年礼
外文名
Coming-of-age ceremony
意义
最为重要、并且具有多重特性
纪念
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所在国家
中国、以色列、加拿大、多哥等
二、长辈之礼?
尊敬长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及第之礼?
及笄之礼是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四、及冠之礼?
1、及冠之礼的意思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表示可以承担成人的传宗接代的责任了。
2、冠礼起源于周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好笄礼。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邮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五、叩门之礼?
拜访客户,进入他人的房间或办公室,都应该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以贸然闯入。如果去拜访的客户大门是全开的或者开着的,都要在门口询问后才可进入。 “将上堂,声必扬”一句来自《弟子规》,它的意思是进入屋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古时的屋子是只有大门,而内屋则是没有门的,所以在进入内屋时要告诉主人,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而在现代,如果大声吆喝,有失风度,我们则可以用叩门来代替“声必扬”,示意屋内的人有人来了,体现我们良好的教养。
六、祭祀之礼属于什么礼?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属于“阴阳”文化里的“阴”文化。祭祀文化,是以诗的情怀在假设的情况下对生命之宗源和对生命的精神,进行礼敬与追思的行为文化,是心性教育,是高尚纯洁精神的洗礼。
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四件大事——民、食、丧、祭之一(《论语·尧曰》)。
七、祭祀之礼是什么礼?
地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有的地区行一拜三叩礼,有的三拜九叩,有的则是行二十四拜大礼。
八、家长应该怎么写待人之礼待人之礼?
需要帮助要用请,得到帮助要说谢,妨碍他人求谅解,言谈文明大家乐
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论语》中《为政篇》。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白话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十、礼天下之奇才,礼的意思?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意为: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出自《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