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业的回答,我就说的简单点吧:
你看过“月晕”吗?
月亮散发出的光辉透过薄纱般的云层,被折射成了一个内紫外红的光环,皎洁美丽一尘不染,烘托得整片夜空都更加美好而梦幻。大概像这样:是不是很像你第一次见到“男神”的感觉?可能他长得足够帅,可能他声音特别好听,可能他是个学霸,可能他正好帮你解决了一个大麻烦……总之,当他的某一个举动撩到你的时候,你眼中的他就像带着晕轮的月亮一样,美好得有些失真。心理学上把这种心态成为“晕轮效应”:你看到了月亮的“晕轮”,就以为那是月亮本来的样子。然而真正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它千疮百孔,坑坑洼洼,更不会发光,一点都不美。也许你动心的那个男人也一样——你以为他被光环笼罩,但那其实是你看向他的时候,你眼里的光。在娱乐圈,有不少演员是演反派出道的,因为演技太好,塑造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观众骂角色的时候可能还会把他们“捎带”着一起骂。饰演经典“家暴男”安嘉和的演员冯远征就说过,他曾经走在街上突然被陌生人拦住,义正言辞地说:“以后不准再打老婆了知道吗!”《甄嬛传》中饰演安陵容的演员陶昕然也受过类似的委屈,因为演过“腹黑心机女”,她的微博下面一直充斥着谩骂,她晒自己孩子的照片,都被诅咒“你的孩子不会有好下场的”……最终,她不得不关掉了微博评论。正面“晕轮”的例子就更多了,文章演过几个“居家好男人”,就真的被当作“好男人”的典范;薛之谦唱过几首打动人心的情歌,就被粉丝赋予了“深情”的人设。结果,当他们在情感上出现污点的时候,一大批吃瓜群众都跌破了眼镜。其实,这都是“晕轮效应”在骗人。
(1)什么是人际沟通的漏斗效应:
我们会倾向于根据自己所知的人们的一些好或坏的特性,将他们标记为好人或坏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或魔鬼效应。晕轮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看自己热恋的情人,怎么都觉得好看,比其他人好看多了,觉得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这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晕轮效应的结果。我们所喜欢的人,似乎他们头顶上有一个晕轮(光圈),就像天使一般,是不会做坏事的。换句话说,晕轮效应是从一些好的特性的表面迹象而推断出一致的优良特征。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热情友善,我们就很容易喜欢她或他。当我们认为某个人热情开朗时,我们倾向于赋予他或她其他各种优良品质,例如聪明刻苦。相反,如果我们把他人视为冷漠孤僻的人,那我们也会倾向于将其他消极特性归结到他们身上。因此,魔鬼效应的意思是从一些坏的特性的表面迹象而推断出一致的消极特征。
晕轮(魔鬼)效应属于一种认知偏差,是大脑的一个bug。虽然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简化我们的认知,但消极的方面更大。它让我们无法客观地认知一个人。比如林奕含事件中,她的困惑是:那个老师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是好人,为何如此对我?如果是坏人,为何又才华横溢、令人仰止?
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是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我们应该牢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各种特性组成的复杂混合体,这些特性有些是好的,而其他则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