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心身健康有什么联系?

口才训练 2023-04-27 14:02 编辑:admin 281阅读

人际关系与心身健康有什么联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诸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人际关系不仅对调节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心身健康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健康状况欠佳,而且死亡率要比其他人高出2倍多。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不和、婆媳口角、同事争吵、失恋苦恼、朋友反目、邻里纠纷等人际关系的失调,都会对当事人的心理、生理产生不良影响,给心身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科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失调,随着紧张、激动、恼怒、委屈、忧伤、悲观、自责等情绪的变化,均会导致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进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躯体出现疾病。

人们发现,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当时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偏头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斑秃等最为明显。情绪紧张所以会诱发疾病,是因为人的情绪既受大脑皮质调节,又与自主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又直接控制着机体的内分泌和器官的活动。

实验证明,人在情绪平稳时,内分泌活动也处于平稳状态。当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变坏,血液和尿中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升高。其中肾上腺素与人体代谢和心血管及其它器官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儿茶酚胺的增高,可促进血脂增高,引起动脉硬化,甚至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动脉,造成心肌梗死。

心境常处在压抑状态,可使血压调节系统失调,引起血压升高。当长期处在高度应激状态下,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致使抗胰岛素分泌增多,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出现糖代谢障碍而导致糖尿病。妇女则会出现排卵功能异常、月经紊乱、痛经等现象。常处在应激状态下的人们,还容易发生溃疡病。早在2000年前的祖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就指出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要知人明己。就是要认清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地调整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要放任,不要自我膨胀,要懂得:“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对人要礼貌热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适时调整“角色变化”也很重要,当角色变化时(如职务、家庭身份等),要审时度势,保持心境轻松平稳,不要总是保持老观念、老做法,要适应新的环境,对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要泰然处之。做到修心养性,使心境处于平稳、乐观状态。气血调和,精神愉快,就会少生病或不得病。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尤为重要,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二、良好人际关系作用:

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却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

2.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相关论证:

1.人伴随分娩而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安抚下,才能得到拯救。 ――弗洛伊德

2.马斯洛也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非被满足不可,否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得灭绝。

3.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提出人际关系哲学,强调人际关系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