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现在,轻将来
大学生在如何看待恋爱的问题上,存在着“重现在,轻将来”的心理误区。与社会青年的恋爱相比,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更看重感觉,而较少考虑对方的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现实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恋爱也更为浪漫和纯情。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都还是在校的学生,他们的工作、经济收入以及毕业后的去向等问题均存在着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他们也不可能过多地考虑将来的问题,但他们又不愿意为未来的不可知而放弃享受爱情和青春,于是就出现了“重现在,轻将来”的心理误区。大学生们谈恋爱往往只看重恋爱的过程而不看重恋爱的结果,只要彼此合适就走到一起充分地享受爱情的美好和甜蜜,至于将来爱情的种子能否结出婚姻的果实,他们则很少考虑或不愿意去考虑。因此,“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自然就有一定市场。大学生这种“重现在,轻将来”的恋爱观,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实际上却反映了这些同学“及时行乐”的功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只享受权利,不承担责任”的逃避责任的思想。应该指出,恋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组建家庭、携手共进,而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注重体验和感受,不注重责任和道义的游戏人生的行为,带给当事人的只能是极大的伤痛和悔恨。一段感情的发生,不可能像一缕轻烟一样在心里不留下任何一点痕迹,不可能不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一丁点的影响。追求这种肤浅的享乐,廉价的和谐,最终只能体会到过程的空虚。
二、重感情,轻理智
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决定了其轻率冲动、容易感情用事的心理特点,反映在恋爱问题上,则存在着“重感情,轻理智”的心理误区。不少学生实际上已经从内心里接受了婚前性行为这种事实,而且也不持明显的反对态度。正是有了如此宽松的舆论环境,部分大学生才会有恃无恐,甚至发生在校外租屋同居或在宿舍内建“屋中之屋”的极端行为。诚然,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在这样的年龄阶段特有的生理特征,但人应该是一个理性动物,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尤其是对自己的伴侣负责。没有一个良好的恋爱动机,又不能理智地对待恋爱过程中的性冲动,毕业时又“劳燕分飞”,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所带来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对女孩子。“贞操”仍然是大学生们恋爱和以后的家庭生活中的比较重要的一环。大学生们似乎将其看成了爱情忠贞与否的象征物。看来有关贞操观的摒弃与维护之争还将持续一个漫长的时间,而这又不可避免地给家庭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处在恋爱期的青年学子们应理智行事,切忌冲动。
三、择偶标准不实际
在大学校园里,恋爱之风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们往往容易被对方漂亮的容貌、迷人的风度、潇洒的舞姿、雄辩的口才等外在因素吸引而产生倾慕之心,因此大学生的恋爱也更容易出现“一见钟情”。同时,由于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相对单纯,因此容易受小说、文艺作品的影响而将自己的择偶标准理想化。如对身高、气质、相貌均要求颇高,达不到要求者一切免谈。同时,男女生的择偶标准存在明显差异。男生更看重女生的外貌、身高、年龄等方面。曾有人戏言,有的男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一看体型,二看脸型,三看个性”。而女生则更看重男生的谈吐、能力,更有个别女生看重男方的家庭背景。“一看个头,二看派头,三看老头(对方家长)”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这些大学生们在择偶的过程中,着眼于对方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实惠,因而重视对方的经济情况、住房条件、权利大小、门路多少以及能否出国等等,完全没有考虑对方的个性、品德等内在的品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择偶观念上的幼稚和片面。他们没有意识到外在的东西只是一时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四、重表现,轻修养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亲吻现象随处可见。这些恋爱中的大学生们全然不顾旁人的啧啧之声,公然上演着他们的“视觉污染”“轻喜剧”。马克思曾说过: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过早地亲昵。真正的爱情不是以如此外显的行为向别人证明两人爱情的忠贞与长久。只有尊重对方,尊重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爱情的真谛。而恋爱的轻率行为如“三角恋”、“脚踩两只船”、“每周一哥”、“半月谈”现象更是种种无聊的举动,是变味的爱情。如此轻率的行为只能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
五、重爱情,轻友情
从广义上讲,恋爱只是异往的一个特殊形式,异往还应该包括异性之间的非恋爱交往,即友情。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的异往常常只局限于谈情说爱,而缺乏友谊互助。比如有的大学生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常常容易把友情误认为是爱情,自作多情地认为别人对他有意思,结果反而阻碍了正常的异往。又比如有的大学生之间的异往本是一种友情交往,但周围一些对男女生交往非常敏感的同学却总是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认为他们在谈恋爱,结果“三人成虎”,有时反倒使他们的交往变成了恋爱关系了。而如果一个女生与很多男生交往或一个男生跟很多女生交往,则很容易被认为是在搞“多角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