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有什么技巧?

口才训练 2022-01-10 22:03 编辑:颜力 139阅读

病症一:走题、偏题现象疗治技巧(一)监控。即看到题目后一定不要省掉以下几个程序:1.养成用笔画出话题材料中的关键词的习惯;2.画出关键词后,要轻声读一下,并确认无误;3.养成将关键词的近义词与关键词辨析的习惯,找准写作主旨;4.如果是话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务须为话题或材料出三个(至少两个)题目,然后想一想:命题者的目的是什么?比较哪一个题目更切合话题或材料,然后选出的题目。(二)紧扣。即确定了关键词或准确定位主旨后一定要记住:1.引论部分须须扣住关键词,组织好中心句,即论点须须清晰;2.每段都须须突出关键词;3.每一次举例后,都须须析例,在析例时,别忘了突出关键词;4.结尾一节要学会以关键词为中心,构造压缩性排比句。病症二:结构欠缺一、病因分析考场作文时,由于时间紧,往往写得比较匆忙,就有可能会出现诸如结构无序、局部结构不完整或结构不规范等情况。其原因在于:1.在写作前缺少精心设计;2.在构思布局阶段,缺少辩证思维;3.平时写议论性文章较少,或者在写作时缺少须要的理论指导;4.对高考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要求理解不清,即使作文有文体不限的要求,也要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的结构功夫,结构太过简单,怎么能得到备考呢?二、疗治技巧(一)养成作文动笔前运思的好习惯。具体操作如下:1.一定要在动笔前列出写作提纲;2.列出提纲后,要学会思考下列问题:我的结构完整吗?我的文序是否清晰?我的论证结构是否详尽周到?(二)规范与创新。规范——在我们写作的初级阶段模式一:横式结构(并列式结构)1.概述一个与话题有关的故事(或介绍一则名言),引出中心论点;2.第一分论点(阐述论点→举例→析例);3.第二分论点(同上);4.第三分论点(同上);5.结论:申述论点,总结多文。模式二:纵式结构(层进式结构)1.概述一个与话题有关的故事(或介绍一则名言),引出论点;2.用“是的,我们需要……”之类的语言引出下文(第一层次论述);3.用“我们不仅要……我们更需要”这类的语言引出下文(第二层次论述);4.用“除了上述两点外,更重要的是……”之类的语言引出下文(第三层次论述);5.结论:申述论点,总结多文。创新——在我们学会规范之后模式三:纵横交错式1.讲述一个与话题有关的故事(或介绍一则名言),引出论点;2.用压缩性的排比句阐述论点;3.第一分论点(举例+例析→第一层次观点);4.第二分论点(举例+例析→第二层次观点);5.第三分论点(举例+例析→第三层次观点);6.用压缩性的排比句申述论点,总结多文。病症三:细节失误一、病因分析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常常犯下列错误,比如:有时将事例中的主人公张冠李戴,有时引用名人名言不准确,有时对人物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准,有时自己添加材料里没有的内容进行议论。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读书时,对重要内容不做笔记,造成记忆偏差。每个人每天都要吸纳许多信息,这些信息大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留存,而这被留存的一部分如果不及时温习就会发生差错。2.写作时缺少严谨的态度。平时作文中引用名言时,考生应养成通过查检来验证所引名言的准确性的好习惯。3.平时读书缺少思考,缺少思辨。对所读内容缺少深度思考,阅读面狭窄,在写作时,就可能无中生有。4.引用和分析材料时出现的错误源于考生在写作时的先验观念与主观臆断。先验观念导致其写作时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信手”而写,主观臆断导致其写作时按照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凭空铺展。二、疗治技巧为了避免细节失误,笔者建议:(一)平时养成严谨求实的读书习惯。1.准备摘录簿,随时摘录自己认为有用的作文材料,同时在摘录时,学会分类,便于检索;2.平时作文遇到引用时,一定要认真核对原文,不出差错,日久天长,准确率会越来越高;3.养成思辨式读书的好习惯,读透一位人物(作家、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对其生平、思想、成就了如指掌。(二)注重掌握一些应试技巧,比如,当我们记忆不清,但是又需要引用时,我们可以采取间接引用法,即不用原文,不加引号,而是采用大意概述法,比如“某某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或者“古人有言”“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之类,这样,阅卷者就不会对此产生疑问。当我们不记得具体人物是谁时,我们可以采用模糊法,比如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一位君主”来代替某具体人物,这样总比你写错好得多,它至少说明你的谨慎和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