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味的老书”真的过时了吗?

口才训练 2022-06-03 22:39 编辑:文珍 94阅读

有位哲人说过,我之所以能说点,能写点,是因为多读了几本书,特别是老书,祖宗的书!

请感恩今天这个时代,领袖带头学国学,觅治国安邦精粹。敞开的知识书籍大门,你可以尽情搜阅、博览中华文化五千年。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因多读几本书!

老书并不“乏味”,也不会“过时”。

相反,很多老书就像是陈年的酒,越陈越香,细细一品,甘味悠长。比如说,儿时看过的连环画《鸡毛信》、《三毛流浪记》和《三国演义》等,今天来看,仍倍感亲切,它们既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作为读者的我儿时生活的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连环画的“再生产”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时代,但是,作为“老书”,它们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价值,仍然是许多人的心中所爱,并不会过时。

一本书是否过时,不在于它的“新”“老”,而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有的书刚刚出版或者发表,可是因为平庸,没有人喜欢,没有人阅读,这样的书就是“乏味”的,就是“过时”的。而有的“老书”,正因为其“老”,反而更加有“味”,在喜爱它的人心里,永远也不会过时。

丧葬文化中总有头七一说,这是怎么来的?

我国丧葬文化中关于“头七”的说法,指的是死者从死亡之日起,到第七天去上坟,祭祀烧纸,民间也叫烧七。

民间有七日还魂之说,这一天逝者都要回家中国人的丧殡习俗,一般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其预备一顿晚饭,便需早早地上床睡觉全家回避;据说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在六道轮回里受煎熬,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过了头七之后,先人就要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路,从此一去永不归。

家人为逝者烧头七在民间流传人有三魂七魄,“头七”也叫做“烧七”,而这里的“烧七”就是指烧七个七,七天烧一次,七七四十九天,“头七”就是“烧头七”。据说人归天后,“阎王”每七天审问一次,然后一七“去其一魄”,直到七魄去尽。

阳间的人每七天便去坟地烧纸钱向“阎王”求情。我们河北沧州一代的风俗是烧纸祭祀五个“七”,意义上是每到一个“七”就去坟上祭拜一下。而因三七谐音“散”、四七谐音“死”,所以,一般三七、四七不烧,只烧头七、二七、五七。

家乡有头七面、二七饭的说法,因此头七要带一碗面条,二七带米饭之类,五七要带“仙桃果木”等祭品。烧过头七后,每“七”扣除一天,就是每个“七”实际上只有六天,五“七”烧完正好是一个月。

有一些农村习俗仍然保留至今,在年轻人看来甚至觉得有些迷信的说法。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前年有白事回老家,第三天跟着亲属去圆坟,烧完纸,献上祭品,礼毕后,前去的人们把那些水果之类三三两两分开,只一次就说连七都带了,意思是所有的七都不烧了,当时未免有些错愕。

结束语:家乡从此再也没有烧“头七”这一说了,似乎觉得这些传统文化足以被时代慢慢简化掉,倒也省去不少心力,却又有些失落感。“头七”习俗由来已久,在民间,看似人们把对逝去亲人的不舍之情,寄托于虚无的迷信之中,但其对逝去的亲人的感情却是真实的。不知道这样的习俗是该传承还是剔除?请朋友们留言。

问:丧葬文化中总有头七一说,这是怎么来的?

丧葬文化是人过世后过五个七,五个七后,哀思告一段落,从哀思中走出来,合家生活生产恢复正常。

头七是五七之一,也是五七之首,头七是从五七中来的。

过五七是把故去人的灵魂从家里送至祖坟,再送上望乡台,让其顺利赴阴曹,不要恋家。

人死之后,虽然入土为安,但其灵魂难舍难离,久绕不去,家人就要一步一步把灵魂送往天堂,这是每一七送一步,五七到达。

第一七,就是头七,是在故去者卧室烧纸七吊,把老人送至堂屋。

第二期是在堂屋烧纸钱七吊,把亡灵送至院中。

第三七是在院里烧纸钱七吊,把亡灵送出院外。

第四七空着,让亡灵在野外再游荡七天,充分享受一下无拘无的束自由自在。

第五七,故去老人的所有近亲都要携带烛纸香钱和果供前来,把部分供品在堂屋摆上供桌后,其余都带去坟地去祭奠和烧化,这就是把亡灵送入了祖坟,融入了阴间的大家庭。

等到百日,再到村边路口烧纸钱百吊,把亡灵最后送上望乡台。自此,才与故去老人正式告别,以后就是每年的鬼节为先祖祭奠添坟压纸了。

头七说是七天,都要减一天为六天,头七不能是满七,满七更勾引起亡灵的恋宅不舍,所以要减为六天。

五七也不是满五七,如果配偶还在,要给其减去一天,再给儿女们各减去一天,但最多只减五天,不能少过三十天。

这头七一说就是从五七中来的,过七,其实就是送亡灵,慰亡灵,以安存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