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律师但是性格比较内向,不过比较能理解他

口才训练 2022-06-10 14:03 编辑:詹子 149阅读

想当律师,性格内向是优势,原因有三点:

1,内向的人,会在独处中获得能力。自己一个人,注意力集中,来研究法律,会有很高的效率。有扎实的法律基础,是座一名优秀律师的前提。

2,内向的人,不是不会表达。有效沟通的重要一点,是其中的善于倾听。内向的人,当个倾听者还是合格的。这样,会有助于理解委托人的真实意图。

3.内向的人,一般是心细的人。细致、精确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发现委托人的优势和劣势,提前考虑到开庭辩论时可以应用到的法律条款,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内向性格的人,只要是热爱法律,用心去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在讨论您这个问题之前,我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我们单位曾经有一个来实习的律师,那个时候,小伙子刚大学毕业,取得律师资格证书。他来应聘的时候,不善于表达,一说话,脸就红。

小伙子很勤奋好学,但是就是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有人来咨询,小伙子很认真地记录,写在书面上的分析也很有见地,但是就是不敢直接和当事人交流,沟通不顺畅。

有一次,下午一上班,小伙子去法院立案,材料递上去,法官说不符合立案条件,不给立。他把电话打给指导律师,指导律师让其找立案庭庭长,因为案件完全符合立案条件。

整个一下午,小伙子都没有回来,天都黑了,打电话回来,说案件立上了。问起来立案经过,虽然指导老师让其找庭长,可是小伙子不敢去,又不敢回来,就一直站在立案窗口,一句话不说。立案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他就一直站着,快下班的时候,立案的法官对他说,你等着,我给你找庭长请示一下。法官出去了一会,回来说,庭长说可以立,就给他立案了。

大家都乐了,说有时候沉默也是力量。人家不说话也可以把案件立了。

还有就是,刚来的时候,大家晚上出去聚会,喝酒唱歌,他一概不去。

变化不是一天就有的,他跟着律师接待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地也开始大胆与客户交流了。与所里同事接触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再叫着他出去,他也逐渐融入了大家。

一年以后,当他正式执行,为他庆祝的时候,他的致谢词说得头头是道。曾经的红脸也看不到了。大家取笑他,他也乐呵呵地化解。用一句人是会适应环境的来做了总结。

从这个律师的改变,可以这么说,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环境里,自己愿意适应,性格也会逐渐改变的。

并且,内向性格改变的只是一方面,内向性格原本就有的重感情、有正义感、对工作负责,敬业,做事情追求面面俱到、一旦认定某件事情就很难改变的优点,不仅不会改变,反而因为有利于工作,助力把工作做的更好。

还有,就如一家医院,有各个科室。律师的业务也有诉讼业务和非诉业务。

性格内向的人,因为做事专注努力,在非诉业务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能通过律师资格考试,不要害怕性格影响执业,大胆投入律师行业吧,用事实证明您是适合这个行业的。

评论 分享 举报

开庭时有律师还需当事人要发言吗?

律师肯定不愿意让当事人发言,但法官肯定希望当事人发言,所以好多律师是不建议当事人出庭的。

为什么不建议当事人出庭1、有回旋余地

法庭开庭的顺序是原告宣读起诉状-被告答辩-原告举证-被告质证-被告举证-原告质证-法庭调查-法庭总结争议焦点-双方围绕争议焦点辩论-最后陈述。

这其中在质证环节和法庭调查环节,最同意问道当事人问题了。

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律师认为法庭调查的问题说出来对自己不利,可能会说:这事情我不清楚,庭后我了解后回复法庭。然后开完庭可以和当事人商量如何回复法庭,但如果当事人在庭上,就没有推脱的余地了。

2、当事人有时候听不懂法庭的问话

这个真的有,法庭问话的时候,肯定是希望当事人回答,因为法庭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最原始,律师回答是过滤后的话。

但有的当事人听不懂法庭问话的意思,要么说不到点子上,要么说的话会被法庭误解,从而形成对自己不利的印象。

3、法庭主持调解的时候,有的法官甚至会让律师出去

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调解,不知道利害关系,有的时候就稀里糊涂达成了调解协议。

法眼扫描认为,法官让律师出去,只剩当事人进行调解案件是有问题的,毕竟当事人花钱请律师,要为当事人服务的,你法官让律师出去,是有利于调解案件,但也可能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呀。

为什么需要当事人发言1、在调查事实阶段

法官认为当事人最清楚事件发生时的情况,最有发言权,当律师想回答法官的提问时,法官会不让律师说话,就让当事人说。

所以当事人出庭,法庭肯定会让当事人发言的。

2、在调解阶段需要当事人发言

有的是因为律师没有特别授权,有的时候法官甚至会认为律师阻碍了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所以有的法官会让律师出去,单独给当事人调解,利用当事人害怕案件输了的心里,可能达成调解协议。

结语作为有经验的律师,就不要让当事人出庭;实在非要出庭的情况下,也要和当事人预演一下法庭的流程,以及法官可能会问道的问题,让当事人心里有数,实在难以回答的,就说:我忘记了。

总之,当事人出不出庭,一定要站在对案件有利的角度考虑。

【每日讲法观点】开庭时,虽然委托了律师,一些涉及到事实方面的问题,还是需要当事人发言的。涉及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当事人可以不需要当事人发言。一般涉及到事实方面的问题,只有法官要求当事人本人回答,当事人才需要发言,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当事人本人回答,当事人也可以不发言。

开庭时什么情况下需要当事人发言?开庭时,当事人委托了律师,大部分案件本人可以不到庭应诉。但是身份关系类型的案件,例如离婚纠纷、遗产继承等类型的案件,即使当事人委托了律师,一般也都需要当事人本人出庭应诉。

如果当事人到庭以后,一般情形下也是不需要发言的。但法官或者对方在指定要求当事人本人回答事实方面问题的时候,一般才需要当事人本人发言。

为什么委托律师还需要当事人发言?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既然案件已经委托给律师,为什么还需要当事人发言?难道律师不能代替当事人发言吗?没错,上面已经提到过,如果法庭要向当事人本人核实事实方面的问题,当事人需要发言。

(一)当事人本人对案件事实的经过更了解

法官为了保证查明案件事实、依法作出公正的裁判,不仅仅需要举证、质证,还可能需要向原告、被告双方核实案件事实。

而作为代理人的律师,并没有亲身经历案件事实,因此对案件事实肯定没有当事人更加了解。既然当事人到庭了,法官为了审清案件,可能会要求当事人回答事实方面的问题。

(二)律师可能不正面回答

律师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在案件审理中,可能不自觉的会规避对自己委托人不利的事实。法官为了查明真相,如果向律师发问,很可能得不到答案。

总结一般情形下,当事人委托了律师参加诉讼活动,由于当事人大多缺乏法律知识,因此在法庭发言时可以由律师代为陈述、答辩、举证、质证等。

但是遇到法官需要查明案件事实,可能会要求向当事人本人核实,此时当事人就需要发言了。

当事人在发言时一定要如实陈述,切不可为了赢官司作出虚假陈述,如果遇到重要问题一时无法回答,也可以告知法院要求庭后核实再答复,或者与自己的律师商量后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