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温饱与道德的古文?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注释】 牧:本意为牧养牲畜,引申为统治或管理民众。牧民:治理人民,统治人民。四时: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季节的农事。务在四时:指注重农业生产之意。仓廪(lǐn):指粮仓。守在仓家:要守护好粮仓,指要保证粮食储备。辟:开辟,开垦。举:尽,全。辟举:全面开垦。
【译文】 凡是拥有国土治理人民的君主,务必重视四季的农事,保证粮食储备。国家富足多财,远方的人们就会前来投奔。荒地开发得好,国内的居民就能安心留住。粮仓储备充实,人们就会知道遵守礼节;人们衣食丰足,就会懂得荣誉与耻辱。
【评说】 丰衣足食是普通民众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才谈得上教化和其他一些事情。在中国,皇帝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只不是每年举行。在明清两代,祭祀先农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而且,皇帝都要亲自下田耕种,以示万民。俗话说的“一亩三分地”指的就是皇帝亲耕的田地。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帝王对农事的重视。
二、关于温饱与道德的关系论据?
关于温饱与道德的关系,有人这样论述: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并推行道德,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的生存,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道德,正如名言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温饱是讲道德的前提条件。
三、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道德的发展需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但并非必要条件。历史上的许多社会都曾在温饱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理论和实践。道德的内涵和外延远超过温饱。道德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而温饱只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即使在温饱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讨论道德问题。道德和温饱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虽然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但温饱状况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在温饱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反之亦然。因此,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四、先温饱后道德名言?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
五、关于温饱与道德的文言文事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说,有温饱导致有道德。温饱决定了道德。《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这里所说的教化,主要是指道德教育。
显然,孔子认为物质利益、物质生活和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在次序上有先后关系。“先富后教”包含着后者受到前者制约的意思。
六、不顾温饱坚守道德的事例?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2.有一天,几个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发现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七、先有温饱还是先有道德?
我认为:“温饱比道德更重要”,有人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还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还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后再谈道德的问题,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不同程度上谈道德的问题。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能忽视的事实。
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和道德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才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条件。
一个人类社会要繁荣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维持人们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的温饱。有人似乎还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只要有了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真是可笑!这是一个做梦的幻想。我们承认道德之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更深刻地体会到温饱对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就像培养一个。我们都知道要教育的重要性,要教育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好好做人。但是,如果你不给吃饭,这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的同时,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养育,那么,做为父母的过失不就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只有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能取得成功。
八、温饱是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理由如下:
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
1、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
2、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斥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众多的志士仁人无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
如果说温饱是必要条件,那么很多人即使温饱了,富足了,道德水准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时候甚至会倒退。虽然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可能都一味追求金钱物质,但又有多少人温饱解决以后去谈道德,少之又少。
3、在经济资源愈是匮乏的时候,良心和社会舆论就愈是应该而且可能承担它们的责任。
4、在历史上,远的不说,近的,老人们常说的是开国后夜不闭户的事是最为正常的,回想我们小时候,门都是随便关一下,但现在各种防盗门,防盗锁满大街都是。那个时候经济比现在差多了啊!
九、不温饱也能谈道德的例子?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有一天,几个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发现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
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十、道德与金钱辩论赛
道德与金钱辩论赛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话题,引发了人们长期的思考和讨论。这个话题涉及到社会伦理、个人道德、经济实力等多个方面,不仅有学术界的争论,也牵动着普罗大众的心。
道德与金钱的冲突
道德与金钱之间的辩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不公平分配:金钱的存在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这引发了对社会公平的质疑,因为拥有钱财的人可能会利用其经济实力来获得更多权益和机会,而缺乏经济实力的人则会面临不途径和机会的限制。
- 道德自由:金钱的力量可以为个人带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一些人认为,通过经济手段积累财富,个人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从而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幸福感。
- 利益驱动:金钱作为一种经济工具,往往会催生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在金钱的驱动下,一些人可能会采取不择手段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金钱,包括欺骗、贪污、腐败等行为。这种利益驱动可能导致道德价值的沦丧。
- 责任与义务:金钱的积累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富人应当对社会有更多的奉献和担当,以弥补社会资源的不平衡。但是,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贪婪和自私而忽视这种责任,甚至将金钱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拒绝回馈社会。
寻找平衡的道路
面对道德与金钱之间的冲突,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的道路,使得两者能够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对立。
教育与思想启蒙: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年轻一代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而道德和人格的完善同样重要。
法律与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可以有效限制金钱的滥用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管,打击贪污腐败,确保公平正义。
社会奉献: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慈善家和企业家,他们通过自己的金钱和资源回馈社会,改善生活和环境。社会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这种社会奉献行为,让金钱的力量造福更多人。
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摆脱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
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人口的痛苦。社会保障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福利保障,也为每个人提供了追求更高精神追求的机会。
结语
道德与金钱的辩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话题。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金钱的存在和作用,但也不能忽视金钱可能引发的不道德行为和社会问题。通过教育、法律、社会和个人努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让道德和金钱共同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作出贡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