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以成败论英雄”辩论中正方如何回答反方“成败是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的问题”?
反方辩手请注意:我方的观点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显而易见,英雄是不能用成败来衡量的,更不能说谁是谁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反方所提问题与我方观点相矛盾,请反方注意提问方式!
二、关于拿破仑是个英雄的辩论词
拿破仑是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他的出生,他的平生所带给法国人民,献给法国历史上的那重重一笔,注定他是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会是英雄。所谓命运在那一瞬间改变,那就是自信,雅各宾派把国王踩在脚下,拿破仑把平民捧在手中,而这两次,虽只在一瞬间,国王和贫民是平等的。他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神话,更是人类史上的神话.
正应了中国古代一句话,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拿破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个人意见。
三、能以成败论英雄吗?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的辩词!
正方一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反方一辩):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
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
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
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
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正方二辩):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
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
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
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
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
方向。
四、荆轲是不是一个英雄 辩论
荆轲不是英雄, 连枭雄都谈不上,只是个穷书生。但不知是谁把荆轲放到了英雄的位置上,让后人几千年来怀念他,崇拜他。 荆轲背把剑,袋子里放几卷竹简书,只知道吃和游玩。唯一与刺客豫让、聂政不同的是他多读了几卷书!司马迁说:“荆卿好读书击剑。”荆轲曾经在卫元君面前以剑术游说卫元君,但卫元君不任用他。荆轲又去榆次与盖聂论剑术,两人观点不一,盖聂怒视荆轲,荆轲走了。有人要盖聂召回荆轲,盖聂说他这人胆子太小了,我只是瞪他一眼,就把他吓跑了。荆轲到了邯郸,与鲁勾践下棋,争了起来。《史记》曰:“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我对司马迁在此处用一个“逃”字很感迷惑。当然,这可能是荆轲的涵养,但我又觉得荆轲的涵养是不是太好了?盖聂只是瞪他一眼,他就“不敢留”;鲁勾践只是怒喝几句,他就逃走,这就是后人崇拜的英雄?这只是个书生呀。 一个提着剑侃侃而谈的穷书生却蒙骗了曾经出生入死的侠士田光,又骗了樊於期,当然还骗了对他满怀希望的燕太子丹。田光年轻时是个侠士,在燕国很出名。当太子丹找到田光,希望田光去刺杀秦王时,田光不敢去,说自己老了,向太子丹推荐与他有几面之缘的荆轲,曰“所善荆轲可使也”。于是就有了荆轲与太子丹的会面。太子丹很诚恳,一见荆轲就下跪,磕着头说了很多大道理。荆轲不语,过了好久才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又上前磕头,恳请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思之再三,才勉强答应。于是太子把荆轲尊为上卿,供上等公馆给荆轲住,每天都带着好吃好喝地登门拜访,“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荆轲是被太子丹逼上这条不归路的,他确实不想去,但受人恩待,白吃白喝白玩,他不可能一拍屁股就走人。他毕竟读了点书,古代的读书人是讲回报的。后又得到了樊於期的人头、地图和锋利的匕首,还叫了个秦舞阳陪他去刺杀秦王,这就把他彻底逼到绝路上了。《史记》上说:“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其实,直到这个时候荆轲还在磨磨蹭蹭不愿前往,还找借口对太子说他有个朋友要从很远的地方来,他要等那个人。荆轲又住了很多日,太子丹疑荆轲反悔,就激荆轲道:“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这话是说已经住了这么久了,荆轲你是不是有别的想法?这话把穷书生荆轲激怒了,荆轲这才动身去秦,就有了易水河边太子等人与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饯行的可歌可泣的场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筑声而歌,边手舞足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踏歌而去。 荆轲当然是不堪重任的。荆轲面对秦王,手抽筋了。秦王绕宫殿的柱子转圈时,他的腿颤抖了。荆轲游走四方,好读书击剑,日行百里一点也不成问题。而秦王整天呆在宫里,怎么能跑赢荆轲?但那当儿荆轲的手脚都软了,根本就没法杀人。一个真正的剑客不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台阶下,但一个读书人会找台阶!荆轲就找了,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放在今天,荆轲不过是个好吃懒做的,没事看看书且喜欢喝酒唱歌的闲人罢了,但他过多地受了太子丹的恩惠便只好硬着头皮图报。人家供你吃供你玩,你不报不行啊!所以千万不要受人恩惠,恩惠越大压力就越大,以致你不得不背着这个“债务”去干你并不想干的事。荆轲就是例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