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内与种间关系

166 2025-02-17 10:32

一、2017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八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册缓竞争排斥原理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协同进化他感作用生态位: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

二、问答题

1、简述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及其表示方法、原因。

2、简述-3/2自疏法则并解释原因。

3、画图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4、简述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领域性竞争释放性状替换

二、问答题

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些类型。

2、简述高斯假说实验。

3、简述种间竞争的可能四种结果。

4、互利共生有哪些类型,试列举至少四种。

5、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

6、谈谈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蜜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3、寄生蜂将配姿肢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4、白蚁消化道内培世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5、(B)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6、雄鹿的叉角及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7、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A)。

A.社会性寄生

B.偏害共生

C.偏利共生

D.拟寄生

8、下面选项中属于种间相互作用的有(ABC)。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自相残杀

9、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双方有利的关系称(互利)共生,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无害称为(偏利)共生。

10、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B)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二、根据下述资料请回答问题:资料1: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瑞典西海岸浅湾由于海洋变暖导致海藻泛滥,鳗草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鳕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鳕鱼的食物和产卵地均在减少,这会导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由此可推知该种群最可能的年龄组成类型为衰退型.

(2)草食性钩虾的碳元素流向有: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到大气(无机环境)中;②死亡后流向分解者;③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流向下一营养级(肉食性鱼类);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而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存在的形式分别为①无机物(CO2),②有机物,③有机物.

(3)以上资料体现生物群落有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两种生态系统功能,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消告传递的作用有: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海藻泛滥导蠢桥腊致鳗草“窒息”而大幅减少,肉食性的鳕鱼也随之减少,导致更小的肉食性鱼类大量繁殖,进而造成草食性钩虾和贝类的减少,使得藻类更加泛滥,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这其中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随着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越来越简单,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故答案为:

(1)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衰退型(产卵地减少,导致)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①大气(无机环境)②分解者③下一营养级(肉食性鱼类)①无机物(CO2)②有机物③有机物

(3)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正   捕食带滑、竞争  下降   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越来越简单

三、『生物大题』2道高悬赏,必采纳

1、 (1)捕捉器(采集罐等);

(2)5条;竞争和捕食关系 ;

(3)含碳有机物;能量流动单项,不循启败环,逐级递减 ;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1)X和好仿Y ;

(2)因为杂合子自交产生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4个(AaBb) ;

(3)实验思路:将现有玉米植株与Y型玉米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

实验结果分析:观察F2的表现型:若F2全为甜味非糯性玉米植株(aaBB),则现有玉米植株为纯合子甜味非糯性玉米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F2中出现甜味糯性玉米植株(aabb),则现有玉米植株为半杂合子甜味非糯性玉米植株,基因型为aaBb。

实友旁纤验理论依据:杂合子自交会出现与亲本不用的表现型。

还有不懂的可以追问哈^_^强调一下,这是我自己做的,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哈!仅供参考

那个是与Z测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