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来源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它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新确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公共部门的管理重新进行定位,引入私营部门服务理念对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不再是官僚机构的执行者,而是负责任有既定目标的“管理人员”,而公众则是享受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满意与否作为服务的标准,对社会公众的要求积极回应。在这种新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下,政府采简化行政手续、制定并公布服务标准,开展“一站式”服务等改革措施。
1.在私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新公共管理吸收了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
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的管理方法,通过“公共事业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的方式打破了政府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虽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这并非所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在市场机制的引领下,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特点,采用更为市场化的供给方式。政府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权以招标,招租的形式委托给私营部门经营,以此提升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2.政府公务员不再以官僚的价值理性保持政治中立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不受任何党派的政治影响,进而影响其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新公共管理认为在政党政治的环境下,政务官的政策主张不可避免的对事务官员产生影响,从而无法做到价值中立。因此让高级事务官员接受政治任命,参与政策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是很有必要的。积极的推动事务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对有效的社会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新公共管理强调放松行政管制,采用明确的绩效管理对目标进行有效控制
政府在管理中首先对组织目标做出清楚的认识,分解目标,将其作为组织成员的职责,并对与目标有关的方法,产出进行评估。其次,使用资源配置、明确责任,对产出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控制。最后,获取组织成员履行职责的信息并得到专家建议。总之,绩效管理就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
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企业家式”的政府是促使公务员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相比传统的按照制度执行的行政管理方式,更大的激发了组织成员的创造性。
4.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放权,采用广泛的授权方式进行委托管理
长期以来,政府的府组织形式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进,社会对政府公共事务的要求越来越多,科层结构使得政府无法对社会作出有效的回应,从而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低效率。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新公共管理推动政府打破了僵化繁琐的行政体系,优化了管理环境,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权的办法提高政府对外界变化的反应,从而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率和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传统的行政思维和实践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定位发展新的管理方式是改革公共行政的当务之急。新公共管理虽然形成于西方国家,但所推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的“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管理理念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我国长期以来,不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以“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共同的“服务”理念是我国公共行政和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契合点。但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宗旨并没有在行政服务中得到体现,“为人民服务”成为政治口号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而新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不单是管理理念,更是推动管理改革的手段,它通过绩效目标考核的方式将政府公共服务流程细化,使政府服务有了可以执行的标准。
我国的公共行政通过新公共管理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科学管理方法,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着促进作用。虽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存在区别。但是私营部门重视目标、效率和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都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同时,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服务与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而竞争打破了垄断,迫使政府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改进了政府工作的质量。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社会和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新公共管理毕竟是建立在西方政治价值和经济理性基础上的管理范式,因此,我国在采用新公共管理具体措施时应该结合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的各种客观条件适当借鉴,以达到推进和完善我国行政管理的目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