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的职业,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一是工作性质特殊。教师是教人之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代表,是人格的象征,这是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特有的形象。二是工作的对象特殊。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学生,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对象又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给人以知识、技能,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事关国家的未来。三是工作的途径、方式特殊。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其行为举止及喜怒哀乐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二、如何提升心理素质,适应教师角色
当前 教师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切忌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导致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要避免文人相轻的现象,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要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其次,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