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命题显然分成两部分:其一,不需“完美”的学霸;其二,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
先简单地说说其一:不需要“完美”的学霸。 此话题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违心:“完美”若指“德智体美劳”皆完美,父母也不想要吗?估计应指只是“学习完美”,其它都一塌糊涂,尤其是“德”。
近来“学霸”、“问题孩子”频繁出事,使得唯成绩是命的家长陷入了深深地反思。分数与身心二者的关系本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但若只能取其一,固然还是身心重要。身为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果孩子身心健康,成绩也不会差到那儿去。所以个人同样和题主一样,倾向于重视孩子健康的身心教育。
那么,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一、父母要为子榜样,以德行熏陶孩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这也就是有的父母知识文化水平低,也从不懂得教育,但孩子却非常优秀。我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对我们的学习从不插手,也知道插不上手,顶多说一两句:好好念书,脱离劳动!但母亲夙兴夜寐、任劳任怨、不怕吃苦、勤劳朴素,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承继了这些品质,并将之迁移到了学习上、生活中、事业里,可谓终身受用。倘若现在让我说一句最最感恩母亲的话,那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父母要有担当,有责任心。要多陪伴孩子,从小和孩子建立亲情关系。
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管教孩子的基础。缺失亲情,孩子会从内心里疏远父母,反感父母的说教,从而拒绝父母。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亲情是维系父母和子女的法宝。多年教学中我遇到的“问题孩子”,几乎都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要么离异,要么争吵不断;要么外出打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抚育;要么借口事业忙,将子女托付给亲戚。
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牢记——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永远无法替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第一要责。
三、不把成绩当唯一,看重品行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良好品行的培养,更多地取决于家庭教育。难怪有人说: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
四、多让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德国关于孩子做家务是有着明确规定的,并且把每个年龄段的家务量和内容规定的非常明确,如果家长不允许,那么是要接受惩罚的。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这儿再摘引一位父亲的精辟之语: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要让孩子从小具备成功者的素质,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帮孩子培养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六、培养抗挫折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坚强、乐观、自信、阳光的健康心态。
七、最后,还不要忘了孩子的身体锻炼。最自律最有爱心的父母,能坚持从小陪伴孩子晨练。
谢谢邀请!
不需要“完美”的学霸,只要身心健康的孩子!请允许我先为楼主的这个认知手动点赞!
在过度追求成绩,追求单方面的学霸的应试教育的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有意识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单方面的成绩好更重要。
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我认为很简单。实际上,真正的身心健康的孩子,成绩往往也不会差。
第一,孩子成长的环境健康。
孩子的成长环境健康。是指的孩子成长环境中不要长期出现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事件。一个长期生活在吵闹不止,伤害不断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很难做到身心健康。
第二,父母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一对身心健康的父母必然给孩子的影响也是正面积极向上的。所以,父母身心健康也很重要。我认为有这样意识的父母本身就很好了,坚持就好。
第三,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父母强大内心的过程。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各样来自四方八分的各种“建议”质疑,甚至可能来自革命内部的崩塌。
父母内心强大,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空间,孩子自然能够身心健康的长大。
孩子是一页白纸,父母给什么样的教养,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
所以,平常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