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小男孩,下围棋每次输棋就会哭,这样我该

口才训练 2022-07-01 17:16 编辑:聂月 206阅读

孩子下棋输了就大哭大闹,这是他求上进不甘人后的表现,值得欣慰。但同时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即孩子的抗打击能力不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

  孩子之所以会“输不起”,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小编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孩子只要一哭闹,他们就会像你老公一样,主动缴械投降:要么在游戏中故意输给孩子,要么替孩子出头去解决难题。而在生活中,他们也非常宠爱孩子,喂饭穿衣,写作业背书包,基本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大部分事情。

  其实,这样并不好。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生活顺顺利利,不让孩子经历挫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失去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反,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多受挫。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大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方式,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你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名人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乐观对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才最重要。

  其次,要勇于放开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他跌倒了,你不要匆匆忙忙跑过去扶他,而应当鼓励他爬起来;他不会做的作业,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让他自己多想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如果你觉得孩子经受的挫折较少,你还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受挫”机会。在家里,让他帮你洗菜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节假日,带他去爬爬山;冬季,带他去晨跑,鼓励他与严寒作斗争。

  甚至,你还可以“人为”设置一些障碍。五岁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进行一定难度的情景训练。例如上街迷路了,他应该怎么办?与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他又该怎么做?在不同的情景中,逐步提升孩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此外,家长也需要适当学学“否定”教育。下棋的时候,没必要故意输给他,家长该赢就赢;游戏活动中,也不要每次都让他做主角;即便孩子成功完成了一件任务,也可以故意“挑刺”,指出他的细微的不足;当他犯了错,适当惩罚一下他,也可以使孩子体会挫折的感觉,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

  你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时,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切不可急于求成,设置过高难度的障碍,那样只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反而不利。

  1、巧妙鼓励。说个事例。在一次市内大型围棋比赛中,我当裁判,我所在的级组,有个大概4、5岁的小男孩,输棋大哭,不肯签名确认胜负。我看他的棋,没有一块是活的,应该刚学棋不久。估计接下来的几轮对局都不会赢。于是我对他说,这局棋没办法啊,对方小朋友可能比你多学了几天,水平就高一点点。不过下一轮比赛,你能不能少输一点?对,就是少输一点,我们先活一块棋,再下一轮再多活一点点。大概这样。他听到了希望,就没怎么哭了。接下来的比赛,他依旧输了,不过这一次,他主动跟我说:裁判你看,我这里活了一块棋。至今记得他的笑容。接下来的比赛,每次给他签字记录成绩的时候,他都笑着指给我看他的小进步。比赛中输棋是难免的,就算是成年人,是高手,输了棋也不见得能一下子能释怀,小孩子只不过比大人少了些顾忌,想哭就哭,痛痛快快地用哭声表达自己想进步的想法。孩子输了棋,关键是要引导他正视自己的失败,让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次的比赛、转移到怎样涨棋这个问题上。围棋教育,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挫折教育,这是每一位棋手必然要经历的。

  2、共同学习,虚心请教。这不是说让孩子虚心学习,而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学棋当中。如果家长都不关心围棋,对围棋有点兴趣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跟您在围棋这一块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他(她)会认为你不懂围棋,不懂得他(她)赢棋的快乐、输棋的无奈。适当跟上孩子学棋的节奏,简单学一点,如果不感兴趣,也不用太费时间,不用过于追求精通,能够懂得一点小基础就可以了。在家里可以跟孩子玩玩最基础的吃子游戏,一起下一盘简单的9路小棋,也是不错的选择。适当让孩子当当自己的小老师,这样可以慢慢建立孩子学棋的自信和兴趣。

  3、陪练认输。即使您棋力很高,跟孩子做吃子练习时,不妨让他多吃些子,慢慢培养学习的兴趣。孩子能够从棋盘中得到快乐,自然而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不断积累学习的兴趣。然后,一点点增加难度,因为前面快乐和兴趣的积累,一般小朋友都很主动迎接小挑战。

  总结:下棋爱哭,其实是说明孩子对围棋很有兴趣,有胜负心,要求进步,应该客观看待这个情况,然后适当引导,巧妙鼓励,家长要尽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既鼓励又督促,修正孩子的学棋心态,形成良好的学棋习惯。随着孩子年龄和棋力的增长,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