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时考试成绩不错,但重大的考试成绩总是

口才训练 2022-07-29 18:25 编辑:农豪 285阅读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常见,特别是在中小学期间的孩子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很多人都觉得考试只要学得好,就能考得好,其实不然,考试成绩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比如考试心态、基础是否扎实、实战演练是否够多、题目难度是否适中等多种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应该如何避免?

1.考前焦虑。良好的心态对于考出好成绩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很多孩子一到考前就过度焦虑,食之无味,夜不能寐,部分孩子还会出现呕吐、拉肚子等生理性疾病现象。结果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心理上的焦虑——生理上的不是舒服——心理更焦虑,考试紧张——成绩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与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观念有关。平时家长在有意和无意中渗透给孩子的观念就是:考试很重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小心翼翼的性格,面对考试就会过度看中考试成绩,越这样越焦虑,反而影响成绩。其实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要养成良好的考试观,考试只是个过程,是某个阶段的一个总结,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要始终抱着平常心去对待考试,对待生活。

2.基础不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很多学生比较聪明,课程内容一听就懂,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课后没有系统的总结、强化练习,出现“一学就会、过后就忘”的现象。这种学生在考试时会感觉题目似曾相识,答案模棱两可,越是急于答题,越是焦虑不安,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静下心来,系统梳理巩固基础知识,踏实复习,一般是比较容易克服的。

3.实战较少。实战演练是考试取的好成绩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各种模拟考试存在的依据。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在不停地强化练习、实战演练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的。持续的实战演练也、模拟考试是克服学生心态不好的利器,是最有效的“脱敏疗法”。当实战模拟的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就习惯了,看淡了,就能练就“平常心”。

我说个实在话,你别心里不舒服,我读书时同班这样的同学很多,包括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这样的。平时考试的时候,他们不说每门功课吧,至少有个两三门功课,考试的时候偷偷问别人一题答案,尤其高中生,一个选择题就5分,一门功课你问一题,要是语数外加文综或理综一共就是6题了,6题就是几十分了。大型考试尤其是高考的时候,你问不了,就少这几十分,结果就不一样。我以前从来不喜欢这样,考试成绩只能在班里算中等,高考后,我考进了前十,平时考试排名在我前面的,全都比平时差了几十分都排我后面十几名了。所以说,你要问问你家孩子,平时考试是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一点点水分都没有掺。光平时的成绩也不一定能判断他的成绩好坏的。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你家孩子怯场,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大型考试尤其高考容易紧张怯场,这也会导致发挥失常的。

临近高考,孩子表现出焦虑,家长需要怎么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今天,2018年3月17日,距离高考82天,一模考后的第8天。战斗在教育一线20多年并有15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我,目睹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脸上写满的疲惫和眉宇间刻上的焦虑,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我发现考前焦虑严重者多数是平时学习计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为什么会焦虑呢?

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自身过于要强,稍遇挫折就产生焦虑心理。比如说,在一模考试中,我带的班级中叫张某某的女生考了年级105名(以前她的成绩基本在50名左右),就极度沮丧、焦虑和自卑。

二是家庭因素,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家长对孩子从小灌输“改变家庭条件的重任落在你的身上了!”,背负这种思想包袱,平时拼命学习,可一遇挫折,就满面愁容,焦虑不堪。我曾经教过这么一个男生郑某某,学习基本是年级前三名,可家庭条件非常差,母亲常年卧床,父亲身体也不好,“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就落在我身上了”,可二模考后,他的成绩竟排到年级百名之后。对他来说真是一个惊天霹雳,炸的他脸上只剩下了愁容和焦虑。

面对考前孩子们的焦虑如何处理呢?

家长方面,考前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孩子们回到家有一个舒心的环境。每年我带毕业班,在考前3到5月份,分别通过微信形式致家长三封信谈缓解孩子压力问题。

班级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我,从高三一入学,我就记录孩子们每次考试成绩,对成绩优异及进步幅度大的孩子墙报展出(奖状形式),每考一次展出一次(下一次的奖状直接粘在上一次的奖状上),每次考试都得奖状的到一模考试结束已经6张了。像那位在一模考试中稍有下降的张某某,我把她带到奖状前,跟她一起翻着一次次写满优异成绩的奖状,“用事实说话”,脸上很快由焦虑恢复到了自信。

今天是3月16日,距离高考还有83天!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现阶段情绪总体是稳定的,但是还不至于出现考前焦虑。但是,随着高考越来越近,二轮复习逐渐结束后,出现考前焦虑症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作为陪考的家长,也要提前有心理准备。

首先,要正确认识考前焦虑。对于高考,在中国,人人都知道其重要性,所以不用说,孩子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所以出现考前焦虑很正常,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而且适度的焦虑,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高考考出好成绩,但是,如果是过度焦虑,则会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不利于高考正常发挥,还会出现无法参加高考的后果。

其次,要明白孩子考前焦虑的原因,对症下药。考前焦虑,原因主要有三:

(1)高考重要。家长可以现身说法,以自己或者孩子熟悉的人为例,说明高考虽然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到了社会,大家就很少提起当时考上什么大学了,因为这不是决定因素。考的好混的好的不愿说,考的好混的不会的更不愿说,经常说的无非是考的不好但是混的很好的,比如马云。

(2)不够自信。没有哪个学生考前会觉着自己已经都复习好了,除非他很自负。复习越深入,会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就越多,这时候难免焦虑。家长这是不能火上浇油,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要让孩子明白,还没复习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把握当下,认真复习,就问题不大,必要时,要借助老师,对孩子进行鼓励。

(3)家长唠叨。其实很多孩子产生焦虑的最重要的原因。我见过很多家长,孩子还没紧张,她就紧张了;孩子还没焦虑,她就焦虑了,这样势必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从而产生不好的后果。所以,家长不能唠叨,要保持常态,如果说不好,选择不说也不是最坏的选择。

最后,没有必要在家里制造“恐怖氛围”。孩子要高考了,在家都不敢大声喘气了,这无疑会给孩子制造压力。你要知道,越到后期,知识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小,心态的作用就越大,所以,要做到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周末抽点孩子休息的时间,外出吃个饭、看个电影都没问题。千万不能孩子一提要求,你就一顿说落:还几天就高考了?就知道玩!还能考上学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出现高考焦虑症的学生,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她们懂事,心思细腻,在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下,无限的给自己施压,从而产生中度甚至是高度考前焦虑,最后得不偿失,令人唏嘘。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