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怎么样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口才训练 2022-08-13 19:50 编辑:孔岚 107阅读

这个问题,我理解的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本来准备处理孩子的问题,结果成为自己发脾气的行为。

首先,人的性格不同,有的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的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往往在遇到一些小事情的时候就大发雷霆,当事情过去后,又感觉自己做的不妥。有时候对自己的作为感到后悔。其次,人在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尤其有一定的原因,有些人善于隐忍,有些人喜欢发一顿唠叨,其实这就是不同的人对待统一问题的不同态度。但人们有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人的本性。再次,人的本性不易改变,但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可以改变。一是介绍一种行为主义疗法,就是用一根橡皮筋戴在手腕上,当你遇到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事情时,主动拉起橡皮筋,让你产生疼痛感,提醒自己要压抑一下自己,不能情绪失控。

二是有意识锻炼自己控制情绪的方法,让一些熟人或家人讲一些惹你发火的事,然后,让你体验情绪化严重的后果,多次训练,最后培养自己的习惯意识。(可能通过数数或是默念”自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要理性的处理事情。”)

总之,情绪化处理问题,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处理的结果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尤其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应该理智、理性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个好的榜样。

愿以上方法有所帮助。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道你的孩子今年多大了从小是自己带大的吗?在孩子面前你要有一个好的情绪,她才会有一个好的性格家庭氛围才会好。特殊时候自己的情绪特别不好也可以告诉孩子,因为他是家里人让他感受到你的不快乐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发脾气啊?如果你是爸爸他是女儿,他就会找像你这样子性格的男人做自己的丈夫,如果你是妈妈他是儿子他就会找像你这样的女人作为他未来的妻子,这是心理学的说法哦!你赞成吗?

抑郁、愤怒、焦虑、自卑、恐惧,中学生如何掌控情绪?

情绪是比较大的一门功课,所以我的回答可能会长一些,虽然会这么多文字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较麻烦,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尽可能完整的阐述清晰。

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内心有一些焦虑和担忧。抑郁、愤怒、焦虑、自卑、恐惧,都是我们所知范围内“负面”的情绪,会让我们甚至处于黑暗之中无法自拔,而问题的核心在于,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应该如何掌控这些情绪?我也会比较紧张。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中学生不知道怎么控制情绪没关系,你不必因此而焦虑,反正我20多岁也还在情绪这个功课上遇到挑战,而且即使是中年人,大多也不知道怎么控制情绪... ...

有时候看到别人体验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也会体验到同样的不舒服,而想要去帮助到对方感觉更好一些,但作为一名生命教练,我知道,世事全无好坏之分,我也没有办法去拯救谁于水火之中,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选择想要体验的。虽然我这么说看起来好像是在说“面对糟糕的情景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或者没救了”,但我依然想很诚实的把我认为会有帮助的部分分享出来,如果能支持到你和其他看这篇回答的人,那也很棒。

【感受没有好坏,只是我们人为赋予它们了不同的意义】

首先,我想邀请你回想一下,在过去的人生中,你经验中在提到关于情绪的问题时,有没有人说过或者有多少人这样说过:时常感觉到自己很开心,很自信,很快乐,动不动就会欣赏和赞美别人,我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的,几乎很少有人为自己好的感觉而困扰过,为什么看起来好的情绪我们就不用去学习控制或者掌控?那些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情绪我们就要学习去控制或者摆脱它?其实感觉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我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而已。同时你会发现我们很难长时间维持好的心情和状态,就像我下面放的插图,你的好心情总会让屁大点事毁掉。过去我们都把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愤怒、抑郁、恐惧等)当作猛兽,所以想去控制它,把它关起来,因为把它关起来它理论上就失去自由不会跑出来伤害人了(自己或者别人),而通常事实是这个猛兽它是无法被关起来的,它就像聪明的大猩猩,总会逃脱出来肆意妄为。所以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注定有情绪感觉,与其说要学习如何掌控情绪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倒不如说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同自己的情绪相处,让这个我们曾以为是猛兽的感受,即使它是自由的,它也不会让我们感觉到伤害或很不舒服。

【认识情绪,一门我们从小错失的课程】

从小到大,我们学习过很多东西,除了走路、穿衣、吃饭外最主要的就是学科知识。从拼音到汉字,从加减乘除到函数积分,从地理天文到人文历史,每一门考试我们都有考试和分数去判定是否学的还不错。说实话00后这一代以前的孩子几乎都没有在小时候学习过情绪这门课,当然现在的00后相对多一点,但比例上学习认识情绪课题的人也还是不多。

这怪不得任何人。

我的父亲是60后,他有还有两个姐妹一个弟弟,家里四个孩子,我的爷爷是老师常年在外教书育人,而我的奶奶起早贪黑在生产队里劳作。所以在那个年代能吃到东西(不吃饱也没关系,只要不会饿死就好)、能活下来(那个时候还有土匪,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且孩子还那么多,根本不会去考虑谁开不开心,难不难过。所以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基本上就没有说“认识情绪”这个概念的,那问题来了,他们自己都不会的事情,当他们成为父母后如何教孩子?是的,他们不懂教也不会教。而当80后做父母的时候,他们虽然自己不太懂,但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情绪”这门课的重要性,可他们忙于工作,在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压力要去面对,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教孩子,就有机会让孩子去上个课学习一下。但“情绪”这门课,并非只是知识,它需要在生活中实修体验,而有趣的是无论你在哪个年龄,你都可以开始这门功课,并不会因为年龄而影响你的收获。当然你开始的越早,相对来说你生活中受的苦会少一切,但受苦的多少和时间长短也并没有好坏之分。

【情绪成年】

昨天我顺路送一个朋友,路上她分享说,前几天和老公去领离婚证。我们都很惊讶,因为她刚结婚不久,而且很快就要分娩,她居然挺着个大肚子回到老家从妈妈那里把户口本骗来了要和老公去离婚。当然,结果他们没有离婚,只是上演了一场闹剧。期间她给我们演绎了和老公当天冲突的种种,一人分饰两角演技超群地表演两个人吵架状态,真的哪壶不开必须得劲儿的提哪壶。这个时候我们感慨,天呐,你看看你和你老公吵架的时候简直就是两个孩子!所以无论我们是几岁,只要处于情绪之中,我们都会立刻变成孩童一般。所以真相是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结婚生子,看起来我们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了,但其实在心理上我们压根儿就没有长大过!情绪成年是很多人都没能成长到的状态。

那是不是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在我很愤怒的时候我可以把它压下去,不把气撒在别人身上就代表我可以在情绪这门课毕业了呢?问问自己快不快乐,你就知道了。小时候,如果你在哭闹,你会经历什么?绝大多数大人总会想要理性的给孩子分析事情和道理的对错,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关注其他的事情而忽视当下的痛苦,在最后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直接去遏止孩子的哭泣:“不要哭了”、“我数三个数,你马上停下来”、“我不是给你说了嘛,还有什么好哭的”。

还有一句话,是我们曾听过、曾说过的,那就是【乖,别哭了】。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误解,一个我们都不曾意识到过的有偏差的经验。那就是:如果我继续哭的话就是不乖了,一个不乖的小孩是不会讨人喜欢的,也不会被别人重视,即使我再难过,我也要把它藏起来,因为比起那个难过,不被人喜欢和接受会更让人心碎,所以我一定变得乖一点!等我们长大了,很多事情记得不是很清晰,但是要把情绪藏起来才不会更受伤这件事我们却连同身体都把它记忆的很清楚了。感觉到不舒服(不被爱、不被重视、很委屈)都是不好的而且最好不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我们开始了对一部分情绪的不接纳之旅。我们习惯性地想要去做些什么好让我们离这些让我们不舒服的感觉远一点,再远一点,那样就不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只要我们更好一点,不仅不用再去体会这些不舒服,而且周围的人就会更喜欢我了!毕竟就连我自己也不喜欢那个糟糕的自己!但说这些话也不是家长的错,在那个时候他们心里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处于悲伤之中,那会让他觉得自己做父母很挫败,同时也想要孩子感觉好一点,他们在情绪这门课面前或许和孩子一样,是一张白纸。

【接纳是开启平和和快乐之门。】

你还想问:那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我想说,你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你做什么都没有用,也由此你是可以什么也不做的。看起来答案真的很让人无助,但你试想一下自己在开心的时候,你会对这个开心做什么呢?是的,你就只是去享受这个状态,不去做什么就很好 。我们之所以不舒服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认为那些“负面”情绪就是不好的,二是无法接受自己有这些“负面”情绪,所以我们一直在抗拒它们,而拒绝只是另一种强化,越不能接受,这种感觉反而会越强烈越折磨。你可以想象情绪就像一个很渴望重要性的孩子一样,你越是不想看到他,越是要忽视他,他就越会想尽办法像熊孩子那样搞很多事情出来,知道你真的愿意去看到他。

我所说的接受,不是在做事受到挫折时大声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来帮助我成长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种在头脑层面中说服自己的接受,这种说服其实更多的是想通过让自己变得积极正面一些好不用去面对那种失败和受挫的感觉,说到底也是一种穿着接受外衣的拒绝而已。

接下来根据我的老师克里斯多福·孟老师的智慧(我回答的内容基本都是基于老师的理论)以及我在生活中实修的经验给到一些方向,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过内心的平静,你也可以试试。

当你再次感觉到自己处于不舒服的感受之中时,如果可以的话,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不舒服的是什么?真的是要对外在的那个人愤怒吗?还是外在那个人做的事刺激到你“我不够好”、“我很蠢”、“我不重要”之类的信念?所以你才起了反应?去看到你实际上是不想自己陷入这些信念带来的不舒服之中,所以要外在的找一个罪魁祸首去背锅,好让你在愤怒或者其他情绪之中不去体验真正让你不舒服的感觉。接受你是人,就是不完美,就是会有很多情绪。即便不能觉察到情绪背后是哪个信念也没有关系,就在那个当下去觉察一下自己身体的感受,去看看那个“我很愤怒”、“我好自卑”或者“我不够好”、“我很蠢”、“我不重要”等带来的身体上的不舒服它在那个位置,去关注这个不舒服。然后去接受这些不舒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感受,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它只是人类共有的,就像如果你认为自己房间里的空气就是你个人独有的,你就不会允许它受到污染,甚至不会允许别人在你房间呼吸。正如空气一样,当你认同你的那些这些不舒服是你独有的的时候,受苦就开始了。

·觉得愤怒和恐惧是没有问题的,去看看你真正愤怒的是什么,真正恐惧的是什么,没有办法接受的是什么?

·觉得自卑和焦虑也是没有问题的,去看看你能接受如果自己就是不自信,真正你害怕的是什么?你焦虑的背后是在害怕什么?

·觉得抑郁了也是没有问题的,去看看自己害怕自己抑郁了,其实是不是害怕别人会用不一样的方式看待你?

当你真的看到自己真正不接受的那个部分,愿意去接受它时,你会真的体验到,这些你以为的负面情绪,它不好也不坏,它并不会伤害你,它只是生命带给你的功课和礼物,让你更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去做的话,你很多的时候就能体验到情绪成年的感觉,当自己受刺激有情绪时,你不再会责怪外面的其他人,而是发自内心地回到自己的内心,去看看自己真正不舒服的是什么,不再通过去推开那个人而去逃避这些不舒服。当然情绪成年的状态很难一直维持下去,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回到情绪孩童的状态,这也是可以的。

就这样,允许自己吧。

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现在来说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补上的一门人生必修课。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高速的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水平和民生都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在社会日新月异,千变万化,我们生活在这个多样化的时代,面对着的也是多样化的问题,如工作压力,食品卫生,大气污染,民生,社会福利等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得面对考高中,考大学的升学压力,这是作为中学的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们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共同的面对的责任。中学生心智还没完成熟,但是就得面对着很多的压力,如题所提到的抑郁、愤怒、焦虑、自卑、恐惧,等等,要引导中学生去掌控自己的情绪就得要从以下的方面去做。

学生方面一、制定规律科学的学习计划。

很多时候我们中学生很多的心理压力是来源于学习压力,作为学生自己需要去合理的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合理的利用好我们精力的,注意劳逸结合,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有利于更好的去学习。

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我们自己缓解和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同时运动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让身体得到放松,也有利更好恢复精力。

三、参加户外扩展活动。

参加户外扩展活动,可以让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体验生活,去体验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

四、及时和师长交流和情绪。

当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及时和我们的同学师长一起来交流和谈话。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寻求师长和同学们的支持。

五、勇敢地去表现自我。

中学生还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的阶段,我们需要大量的学习知识,为我们的梦想和目标积累知识和经验,所以我们要把握每一个机会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表达自我也是让别人走进你内心的重要方式。

家长方面一、家长要留意孩子的情绪的变化。

作为父母我即使工作生活再忙也要多给与孩子爱和关怀,中学时代的孩子个性还是逐步的独立,逆反心理开始出现,平时父母不要过多的施加压力给孩子。要定期和孩子聊聊天,不谈学习,只聊聊其他生活中的事情,关注孩子的心理的变化。比如,如果孩子是住校的话,就要定期去学校看看孩子,给他带点好吃的,给他添置点衣服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的爱。

二、不要过度施加学习压力给孩子。

进入到中学时代,孩子的学习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孩子的个性相对比较独立,自主性提高,这一个时期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要引导我们的孩子激发他的梦想,鼓励我们的孩子定立目标,让我们的孩子自发的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努力奋斗。很多家长会把自己没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投射,作为家长我们要收回我们投射在孩子身上的东西,接纳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用恐惧去推动我们的孩子去学习,因为恐惧会带来更多的恐惧。

三、接纳孩子的现状,及时回应和鼓励孩子。

我们在接纳自己的同时还接纳我们的孩子,允许孩子一切如是。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感觉就是,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和接纳孩子的。当孩子有好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给与回应和鼓励,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父母的眼里得到肯定。孩子其实是很在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的,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要给予孩子回应。

四、偶尔带孩子出去旅游。

带孩子出去旅游可以让孩子领略这个不同的风筒人情,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让他开阔了视野,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五、带你的孩子参加家族聚会。

带孩子参加家族聚会可以让他知道什么是传承,有助于激发孩子的使命感。感受家族的温暖。

学校方面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

其实开展i相关方面的工作学校是最好进行的,因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学校可以记录孩子的情绪变化,老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波动,有利于及时跟进引导孩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的阶段。

二、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和学校当中,普及健康心理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了解心理知识,也有利于孩子们自我调节。

三、定期举办轻松愉悦的团队趣味活动,释放和转移学生们的压力。

学生在学校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愉悦的趣味活动,让孩子

四、邀请社会性的心理机构的老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培训讲座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学会利用社会的力量,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可以以公益性的方式邀请外面的老师定期来给孩子们授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