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情绪难调控怎么办?

口才训练 2022-09-10 07:07 编辑:林薇 73阅读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学会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带有情感色彩: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喜悦;失去珍贵的东西时,会感到惋惜;如果愿望一再受妨碍而达不到时,则会失望甚至愤怒;进人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感到局促不安甚或产生恐惧等。这些喜悦、悲哀、愤怒、恐惧等等情绪活动,都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据科学研究,积极健康的情绪,如愉快、欢乐、适度的紧张,对人体都有好处,它可以引起心脏输出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作,大脑工作能力增强。而伤心、悲痛、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于人身体是不利的。如机体长期处于这些不良的情绪影响下,往往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胃溃疡,以及心理障碍等。因此,青少年应该懂得情绪在保护心理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那么,怎样去调节和控制情绪呢?

一、要培养自己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永不失望,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持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情绪。

二、要适当地发泄积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绪

比如,可以向知己的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等。这样做,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压抑,从而达到心平气和。这种发泄对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三、学会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法是指人在消极心态下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以使内心得以平衡、精神得以安慰、情绪得以转化的方法。常见的自我安慰方法有比较法和比拟法。当一个追求某项事情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童话一样,因此,称作“酸葡萄心理”。

四、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和热情

紧张是一种情绪,它能维持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如考试时产生的紧张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状态;平时上课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张弛调节适度,就会使生活更有节奏和情趣。

五、要善于理智控制自已

青少年的种种要求和愿望,都应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否则就要用理智打消这种念头,不能苛求社会与他人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古人云:“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确实,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之,历史上和现实中没有几件事是圆满的。世上不会有永远美好的事物,今天你身逆境,情绪不佳,但通过奋斗,你就可能获得成功,受人尊敬。这样做对维持心理平衡,培养健康情绪有好处。

六、提高认识和修养水平

平常,我们能看到,文化素质低的人,不善于控制自己,出口成“脏”。而一个修养高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不会去骂大街的。同时,他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自我调节。因此,提高自己的认识和修养水平,对保持愉快情绪,自我调节好情绪是很有帮助的。

解密青春期之情绪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点

青春期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情绪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渡阶,情绪十分不稳定。

情绪变化迅速,但不持久。

比较强烈,但相对脆弱。

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

情绪起伏大,给人阴晴不定的感觉。

早期荷尔蒙的大量释放,是导致青少年情绪起伏和情绪感受强烈的直接原因。

大脑发育的区域差异使青春期压力反应激烈、冒险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

大脑中负责情绪产生和处理的区域(边缘系统)最先发展和活跃起来,使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增多增强;而可以对情绪或压力进行相应的调控的前额叶,大脑皮层区域则会到青春期中晚期才开始大规模的发展,两个区域连接的强化也是到中晚期才开始完善,中后期情绪状态会逐渐稳定。

情绪表现 :

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的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波动性很大,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情绪来得骤然,去的迅速,可能这一刻心情还“阳光明媚”,下一刻就“暴雨倾盆”。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反应剧烈,表现夸张,他们往往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容易狂喜、暴怒、容易极度悲伤、恐惧。当取得成功或者受到表扬鼓励和肯定时情绪高涨,兴高采烈,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陷入极端苦闷的状态,心情低落,无精打采。

常见情绪表现:

1.爱发脾气

青春期孩子的妈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来那个情绪一直很温和的孩子,现在越来越爱发脾气。很容易激动,多说他两句都不行;有时甚至出于好意的关心他也嫌烦,跟你闹脾气。

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和关心,不叫真,不抓住错误不放,不对抗(共情)。

2.爱抱怨

孩子可能会回来抱怨作业太多,课太多,抱怨老师,抱怨学校。我儿子那时会经常抱怨他们新来的校长,他说每天给他们加几节课就是在压榨他们的时间。

接纳孩子的抱怨,倾听孩子,父母自己要少一点抱怨,用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影响孩子,耐心倾听。

3.会沉默

以前那个什么都回来跟我说的孩子突然不见了,问了也什么都不愿说。其实是我们的亲子沟通出了问题,儿子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说了也没用。

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要太严肃,可以用一点幽默故事来调节气氛,不能嘲笑、讥讽,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4.容易焦虑、紧张不安

受外在的影响,学校、老师、父母、作业、同伴关系等等,让孩子感到压力倍增。

生理压力:荷尔蒙变化和大脑发育特点,导致情绪起伏后,压力的调控能力还很弱。

学业压力:进入初中后,学业要求无论从知识内容角度而言,还是从学习时间投入自我约束,要求都会有一个突然的飞跃,需要孩子发挥很多力气去了解适应新的学习挑战。

人际交往压力:青春期时孩子的情感重心从家庭向同伴转移,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增强。被同伴接受、建立和维系朋友关系,处理朋友间冲突等问题,对孩子的交往技巧和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家长要缓解孩子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父母的表情和语气会影响孩子,可以多陪孩子说话,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

5.非常敏感

关注老师、同学、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即使穿一件衣服都有可能会考虑很久,希望引起关注和好评,有同学不认可就不会再穿,老师在班上批评人,他就会觉得是在针对自己。

由于青春期的镜像心理作用,孩子们对他人的评论或批评非常敏感,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觉得大家的讨论或评论都是或明或暗的指向自己,别人的表扬瞬间能提升他的心情,并会从中得到巨大的行动力批评或负面评价,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这使情绪低迷,对事情失去兴趣,没有积极行动的意愿。

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特点,是通过杏仁核而不是额叶来识别情绪。杏仁核本来是处理战逃反应,额叶才能更准确更理智,青少年会倾向于将面无表情识别为敌意,严肃识别为生气。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我们的表情严肃都有可能被他们解读为是在生气,从而产生对抗。很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或者是刻意在挑剔自己。

随着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他人想法和态度的理解能力增强,对自身的思考大幅度增加。这些变化会促使青少年,开始更多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这一时期特定荷尔蒙释放的剧增,会造成青少年产生自己是所有关注,或审视焦点的错觉,使其呈现出对他人的评价或批评,非常敏感的特点,青春期中后期会下降。

6.容易抑郁

压力下容易沮丧,压力过大,不懂得释放就会导致抑郁。父母的不理解,人际关系受挫会不愿意交朋友。

每10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经历过情绪障碍,20%~50%会有抑郁倾向,15%~20%有至少一次的抑郁发作,5%会演变成长期抑郁。自杀率达到最高峰,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为自杀做过计划。

自我认知的压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对“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这个社会的位置”等等问题产生了强烈的了解需求。积极的认识和探索,给孩子带来无限喜悦,也带来很多困惑和压力,这些压力对青少年情绪健康也造成了威胁。

情绪情感日益增多,消极情绪体验也会增多。(告别了孩童时的无忧无虑)

情绪表达由外在的冲动性,到内在具有掩饰性这样的一个转变,孩子学会掩饰情绪了,自尊心变得特别强。

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方式去传达。

家长要乐观的面对事情,乐天派不容易得抑郁症,经常大笑的人很少有心理问题。话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培养孩子乐观面对未来的品质比分数更重要,这样他们才有能力面对挑战。

四种常见情绪困扰:

1.烦躁

生理原因,前额叶发育不完全。

倾向于认识自己,对自我的不接纳。

父母过度的关心和唠叨。

2.孤独

孤独感是那种即使在非常热闹的地方,也莫名的感觉到孤独,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又有对外界的不确定,期待更多的朋友来证明自己是受欢迎的。

尊重孩子的孤独感,智慧的父母要知道对于你的孩子而言,什么会让他们觉得倍感孤独,一定是有一双不懂自己需求的父母,才最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

3.迷茫

没有方向感,找寻存在的意义,缺乏行动力,好像所处世界是一片混沌之中。花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想成为怎样的人是很有价值的,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思考。

4.愤怒

愤怒它是指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常与一个人的挫折感、阻力、威胁、以及他被忽视、被苛责这样一种体验相关联。

引导孩子体验、觉察愤怒的根源。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完美主义,追求完美,对自己或他人苛求。

(3:)猜疑、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动机。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我们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觉就叫积极情绪。会产生舒服,放松平静的感受。

当我们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受叫消极情绪,会产生无聊厌烦的感受。

所有需要都是正当的,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面对情绪的方法

1.允许、接纳情绪

当我们平静安定自在,孩子们也会平静安定自在,我们紧张焦虑,孩子就会觉得周围不安全,也紧张焦虑,花好多力气和紧张,焦虑,抗争是去探索的勇气,学习提不起劲。

2.积极的暂停,转移,远离产生情绪崩溃的环境,深呼吸、冥想、调整关注焦点。

3.帮助孩子合理宣泄

练习方法:

1.觉察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找个家。用给情绪命名的方式,识别情绪,不让无家可归的情绪在孩子身上安家。

2.在当下区分什么是身体感觉,什么是情绪体验。做自己的观察者,观察情绪的升起,落下,让情绪自然流动。

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引发了当下的情绪。谁痛苦,谁负责,每一种感受都是自己需求的信号。通过句式转换,通过看到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3.看见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是什么样的想法,导致情绪的产生。一念之转,当没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4.觉察孩子的情绪,不过分卷入。父母自责中,隐藏着自大,高估自己的分量,低估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我”要来负责,背负不必要的重担,也剥夺孩子练习管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我可以给建议,选择由他自己负责。我可以给帮助,但不替他执行。我们陪在孩子的情绪旁边,不过分卷入。

5.错误的情绪消除法,否认感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命令情绪停止:“你不许哭”。

转移注意力:“你看这个好玩吧!”。

忽视遇到的困难:“就这点小事有什么好担心的”等等。

觉察不恰当的做法是改变的第一步。

接下来有什么行动倾向,来增加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父母对于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

1.情绪虽然不能遗传,但情绪可以感染

父母的情绪会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等心理机制传递给子女,对孩子稳定、客观的情绪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父母自身拥有积极、正面、稳定的情绪是关键

即使孩子处于情绪“疾风骤雨”的不稳定期,如果父母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孩子也不容易在家中被激发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在外面形成了不良情绪,也容易在家中得到缓解和沉淀。

3.青春期是孩子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顺利度过,需要关爱、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