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心理素养的几种措施

口才训练 2021-09-19 07:39 编辑:admin 280阅读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二、教师的角色心理(一)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二)教师角色的形成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三)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四)教师的角色适应1.角色形象适应2.角色职责适应3.角色的自我人格适应(五)教师角色冲突1.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的冲突2.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体角色行为的冲突3.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的冲突4.角色的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的冲突5.角色职责与不同价值间的冲突6.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7.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六)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