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论最早是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根据鲍比的看法,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来的产物: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借此保护自己免于受到外在的威胁,并发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动的方式,用来探索这个世界,并学习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来参与社会关系[1]。这就好像小鸭子在出生之后,就会跟着第一眼看到的东西走一样(所谓的铭印现象,imprinting),就是为了要让小鸭子能够追随母亲,让它们能够获得保护[2]。
根据鲍比的理论,依附并不只是影响小孩子和母亲互动的关系,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当人们有需求,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侣)[3],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和伴侣的互动——我们期望伴侣在需要时是可得到的(available)、对自己的需求是敏感的(sensitive)、对自己是支持的(supportive);如此一来,让人们能够应付压力情境、维持自尊(self-esteem)、维持情绪稳定(emotional stability)、建立相互满意的关系[1, 3-6],举个例子来说,当今天你遇到挫折时,无论是打球打输了、考试成绩考不好、社团开会遇到一大堆麻烦,或是在公司里面被老板骂到臭头,你一定很想找你的伴侣听你抱怨一番,告诉你一声“宝贝辛苦了”,因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伴侣是能够在我们有需要时,给予我们正向的支持。
而鲍比把所谓的依附系统称为内在运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6]──我们会从我们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渐渐地形成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知识(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模,schema,一个与社会互动的准则),来做为未来和外界环境互动时的参考。当我们和对我们而言重要的对象互动时,对方总是可获得的、敏感的、支持的时候,我们就会充满安全感,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他人也是值得信任的,如此发展出来的内在运作模式就是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正向运作模式;但是当安全感未被满足时,我们会开始担心自己是否是值得被爱的,以及他人是否会爱我们,此时我们就会采取不安全的依附策略(后代学者称为次级依附策略,secondary attachment strategy),也就是所谓的焦虑型依附策略与逃避型依附策略。
辛蒂.哈珊(Cindy Hazan)与飞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两位心理学家,则将依附理论拓展到了成人的世界当中[10],他们认为,大人世界中我们和他人互动的方式,就是婴幼儿时期和父母互动关系的延伸。随着关系的发展,小时候和父母互动关系中的那些关键因素──小孩和父母维持着一定程度的接近性(proximity maintenance)、将父母视为提供自己安全感的安全避风港(safe haven),以及将母亲做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安全堡垒(secure base)等,会逐渐演变成为维持和同侪之间的接近性、以良好的同侪关系做为保存安全感的安全天堂、好的人际关系成了他们愿意去探索世界的基础。而其中约会关系就是成年依附关系的一种展现方式,我们维持着和我们伴侣的接近性,将伴侣的陪伴做为我们安全感的天堂,并依附着伴侣,让彼此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因此,其实成年时期和同侪及伴侣的关系,就是幼儿依附理论的转变,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我们有需求时,我们的好友与伴侣是否能够在我们身边(available)、对我们的需求敏感(sensitive)而支持(supportive)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成人依附研究,已经和安斯沃斯当时有所不同:根据心理学家凯莉.布伦南(Kelly Brennan)等人的研究发现[11],依附倾向其实可以分成 2 x 2 的四个向度,其中一轴是焦虑向度,另一轴则是逃避向度,并依此可以分成四个依附类型:低焦虑低逃避的安全型、低焦虑高逃避的逃避型、高焦虑低逃避的焦虑型,以及高焦虑高逃避的紊乱型。
除此之外,依附风格也会因为不同的依附对象而有差异,我们可能和父母是焦虑型依附,但是和伴侣却是安全型依附[12],而依附风格也并非不能改变的,例如有一篇从新生婴儿到新婚的纵贯研究就发现了,虽然有 96% 幼时的安全依附者,长大后仍然维持安全依附,但只有 76% 的不安全依附者,长大之后仍然维持着不安全依附,有大约三成的不安全依附者,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转为安全依附。
标注数字皆为参考文献。
关注七点十分,分享干货,提升认知,思考和探究自我真相@七点十分
我陪你 温柔成长,走向你想要的人生。